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營養不良性貧血可用食療法補充營養

營養不良性貧血, 顧名思義就是指因缺乏造血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而引起的貧血。 幼兒階段是這種症狀的高發時期, 尤其是3歲左右的嬰幼兒。 但父母往往未能及時察覺, 給孩子的身體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 正常人體血液中的紅細胞充滿了血紅蛋白,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及鐵。 孩子出生後的主要飲食是奶類, 一般不容易缺乏蛋白質, 鐵則不然, 無論是母乳還是牛乳製品, 含鐵量都不高。 若父母不注意在嬰幼兒的飲食中增加含鐵的物質, 就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同時, 如果孩子長期腹瀉、嘔吐、食欲不振,

Advertisiment
或有慢性疾病等, 致使鐵的排出消耗量增加, 也會引起嬰幼兒營養不良性貧血。

臨床上, 我們常把血紅蛋白在8~12%克時稱為輕度貧血, 6~8%克為中度貧血, 6%克以下為重度貧血。 輕度貧血的孩子一般只表現為臉色蒼白、精神稍有低迷、愛纏人、食欲不振、體質弱、時常發燒感冒等, 父母多以為是孩子的情緒問題, 容易造成疏忽。 但中度以上貧血的症狀則較為明顯, 患兒的臉色煞白, 精神萎靡、煩躁不安, 有的患兒還有異食癖, 常喜歡吃牆皮、煤渣、火柴、紙等異物, 並出現腹瀉、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 同時伴隨呼吸脈搏加快, 肝臟增大等。 重度患兒甚至出現心力衰竭, 心臟增大、手腳浮腫、胸悶氣短等症狀。 還有的患兒體力智力上出現嚴重倒退現象,

Advertisiment
本來會說話、會站、會走路, 病後都不會了。 而且頭髮出現枯黃、稀疏, 哭時無眼淚, 大便乾燥, 化驗檢查時可發現不同程度的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下降, 白細胞及血小板數也急劇減少, 還可能出現嚴重的出血症狀。

治療營養不良性貧血症的根本是補充相應的造血物質, 即鐵劑及維生素B12。 一般治療一周左右就會有明顯效果, 但用藥並非長久之計和最有效之法, 造血原料的供給根本來源於食物, 這是家長們必須牢記的。 不少父母只知道給孩子吃母乳, 認為母乳是最好的營養品, 但到1歲該斷奶時由於寶寶哭鬧而不忍心斷奶, 也不添加飯菜輔食, 這樣的孩子最容易得營養不良性貧血。 所以, 科學育兒是媽媽們應該瞭解和遵循的,

Advertisiment
一味溺愛和順從孩子的意願反而容易害了他。

據研究表明, 雞蛋黃及青菜裡含有豐富足量的鐵, 動物肝臟的含鐵量也較高, 所以, 可以給嬰幼兒適量增加蛋黃、動物肝臟、青菜等食物的攝入, 如果是吃奶階段, 則可研泥服用。 攝入的原則是循序漸進, 要一樣一樣地添加, 不可急於求成, 超過孩子消化功能的承受力, 反而容易引起寶寶消化紊亂。

下面推薦幾例家庭可常做的食物的做法, 以治療嬰幼兒營養不良性貧血症:

生豬骨或羊骨250克, 枸杞15克, 黑豆30克, 大棗10枚, 加水煎熬。 去骨後視寶寶食量分數次服用;

豬胃一個、黃芪60克, 冰糖適量, 燉熟後分數天服用;

羊肉500克煮熟研泥, 山藥500克研泥, 然後加入用肉湯煮透的粥內;

Advertisiment

把蓮子帶芯磨成粉, 加入桂圓肉、冰糖, 按常法煮粥服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