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性貧血的營養治療

幼兒營養性貧血的營養治療

一、概述
貧血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疾病, 兒童血紅蛋白低於11g/dl即可診斷。 貧血會影響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的發育, 使兒童產生智力障礙, 上課時精力不集中、多動、理解力差、學習能力下降等, 貧血還會造成肌肉無力, 體格發育緩慢, 還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誘因。
營養性貧血是某些營養素的缺乏導致的貧血。 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成需要許多營養素作原料, 當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原料不足時就會發生營養性貧血。 營養性貧血常見的有兩類:一是缺鐵性貧血,

Advertisiment
二是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二、營養性貧血的發病原因
1、 缺鐵性貧血 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 缺鐵時會使血紅蛋白的合成不足, 血液中
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減少, 稱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嬰幼兒鐵缺乏最常見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先天鐵貯備不足 這是僅僅針對嬰兒而言。 因為嬰兒出生前要貯存一定量的鐵以供出生後最初半年左右的需要, 鐵的貯備主要是在胎兒期最後三個月來完成的。 早產兒、多胎或母親本身就有鐵缺乏者, 均可以導致嬰兒先天性的鐵貯備不足。
(2)後天的鐵攝入不足 嬰兒生長發育愈快, 機體需要的鐵也愈多。 正常嬰兒從母體獲得的鐵只夠4~6個月的需要, 母乳及動物乳汁中含鐵均低。
Advertisiment
但母乳中鐵的吸收率可高達50%~70%, 因此, 吃母乳的小孩缺鐵性貧血的發生要低天吃牛奶者。 牛、羊奶中鐵的含量比人乳還低一些, 而且其吸收率僅在10%~30%, 所以完全用牛奶或羊奶餵養的寶寶從6個月到2歲之內患缺鐵性貧血的達76%。 掌握不好添加輔食的時機也是孩子發生缺鐵性貧血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不能按時給嬰兒增添各種輔食, 勢必造成嬰兒營養性貧血。 但如果過早添加輔食, 尤其是早期添加澱粉類輔食, 穀物中的植酸會與鐵結合, 影響鐵的吸收。 所以只要母乳充足, 就不要過早添加澱粉類輔食。 如果過早加食水果和蔬菜, 其中的纖維和草酸就會干擾母乳中鐵的生物效價。 幼兒挑食、偏食以及食譜安排不當,
Advertisiment
尤其是當膳食中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c、葉酸和維生素b12時, 也是造成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原因。 簡而言之, 給嬰兒添加輔食一定要掌握好時機, 太早或太晚均可能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3)鐵的需要量增加 生長發育較快的孩子, 其生長超過正常標準數值, 也需要更多的鐵。
(4)鐵的丟失增加 除食物中的鐵攝入不足外, 慢性失血也可造成貧血, 這種情況多見於兒童有腸道息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痔、鉤蟲病等。 孩子血液裡可能含有一種抗鮮牛奶中不耐熱蛋白的抗體, 這種抗體與鮮牛奶中的不耐熱蛋白發生作用, 如果以大量未煮沸的鮮牛奶喂小孩可造成腸道慢性小量失血, 時間久了就會發生貧血。 此外,
Advertisiment
長期慢性消化功能紊亂, 影響營養素的吸收而增加了鐵的蛋白質的損失, 也是貧血的重要因素。
2、巨幼細胞性貧血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所致。 臨床上的主要特點為貧血, 紅細胞的數目減少、體積變大, 骨髓中出現體積較大的未成熟的紅細胞, 所以叫巨幼細胞性貧血。 膳食內維生素b12和葉酸供應量不足或腸道內細菌合成量不夠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缺乏葉酸和b12可引起紅細胞在成熟過程中dna的合成發生障礙, 使核分裂時間延長, 而rna的合成相對較多, 造成核質發育不平衡, 胞核停留於網狀結構, 不能固縮, 胞體增大, 因而產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引發紅細胞這種改就的疾病很多, 但在兒童時期, 95%以上是維生素b12和/或葉酸缺乏所引起的,
Advertisiment
所以叫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由於維生素b12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品, 同時, 母乳中維生素b12含量較低, 當哺乳的母親由於各種原因膳食中缺乏動物性食品時, 其乳汁中維生素b12的含量就會更低。 牛奶及乳製品經加熱後葉酸有較多被破壞, 羊奶本身葉酸含量就極低, 用這樣的奶來餵養嬰兒很容易發生巨幼細胞性貧血。
孩子營養不良或長期素食, 也會發生巨幼細胞性貧血。
此外, 還有幾種先天性的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所導致的貧血, 如惡性貧血, 胃壁上內因數缺乏所致的維生素b12吸收障礙而導致的貧血;維生素b12選擇性吸收障礙貧血, 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主要在嬰兒期發病, 因為回腸不能吸收內因數-維生素b12複合體, 從而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這些原因引起的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貧血用飲食治療沒有效果,必須肌肉注射生理需要的維生素b12才有好轉,因此,需維持終生注射。
維生素b12對於神經髓鞘具有營養作用,所以嚴重缺乏維生素b12的孩子除了貧血的症狀外,還可以有神經精神症狀,發病的孩子表情呆滯、眼神發直,對周圍事物反應遲鈍、嗜睡等,並可引起智力和動作發育障礙。
食物中缺少葉酸的情況多為羊乳或蒸發乳餵養者。
慢性腹瀉、小腸切除、局限性腸炎及某些抗葉酸藥物的應用都可以減少葉酸的吸收,嚴重感染、甲亢和結核等可增加葉酸在體內的消耗從而導致葉酸缺乏。
三、營養性貧血的飲食治療原則
1、缺鐵性貧血
(1)以基本膳食為基礎,供給充足的熱能。
(2)嬰兒從4~5個月起就要及時添加含鐵質食品,如蛋黃、肝、肉類、綠葉菜。
(3)應有足夠的動物性食物 動物性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鐵及優質蛋白。蛋白質是合成血的原料,而且氨基酸和多肽可與非血紅素鐵結合,形成可溶性、易吸收的複合物,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選擇食物時不僅要看它的鐵含量,還要瞭解食物中鐵的吸收率。動物性食物中血紅素鐵的吸收率遠遠高於植物性食物中鐵,吸收率大約在20%。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植酸、磷酸等會影響鐵的吸收,黑木耳、菠菜中的含鐵量雖然較高,但屬於非血紅素鐵,不易被吸收。
(4)每日增加含銅較多的食物,銅可促進鐵的吸收。
(5)豐富的維生素a、b、c,維生素a可增加抵抗力,b族維生素可促進患兒食欲,維生素c可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從而促進非鐵血紅素鐵的吸收和增加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蔬菜及水果是維生素和無機鹽的重要來源。
(6)減少抑制鐵吸收的因素 鞣酸、草酸、植酸、磷酸等均有抑制非血紅素鐵(植物中的鐵)吸收的作用。
(7)保持正常量或稍低量的脂肪。
(8)有腹瀉或消化不良時,採用低脂肪少渣半流食或幼兒軟食。
(9)患兒如有水腫,採用低鹽飲食,但不宜過分限鹽以免降低患兒食欲。
(10)貧血症狀嚴重者,可補充鐵劑,常用的鐵劑有硫酸亞鐵、枸櫞酸鐵、富馬酸亞鐵、葡萄糖酸鐵或琥珀酸亞鐵等。同時,服用維生素c以促進吸收,在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下,補充鐵劑應在醫生指導下,以免過量發生中毒,鐵過量比鐵缺乏的後果要更加嚴重。
2、巨幼細胞性貧血
(1)對於未添加輔食,單純用母乳餵養的嬰兒,其母親應注意攝入合理的營養,多食用富含葉酸及維生素b12的食物,乳母不提倡純素的食物模式。如因為宗教信仰或疾病只能吃素食者,應特別注意補充維生素b12。長期素食者,每天應補充適量的維生素b12。
(2)人工餵養的孩子,可用含有葉酸及維生素b12的配方奶哺喂。
(3)孩子添加輔食或已能吃飯,應選用富含葉酸及維生素b12的食物。
(4)症狀嚴重的孩子,應使用葉酸及維生素b12製劑治療。維生素b12的用量是15μ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7~10天見效。葉酸口服,每日3~4次,每次5mg。同時,服用維生素c可提高療效。
(5)大劑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b1和銅可降低維生素b12的利用率,使b12進一步缺乏。因此,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時應注意不要過量。
四、食物選擇
1、可多選用瘦肉(包括豬、牛、羊、雞、鴨、魚肉)、雞蛋等優質蛋白食物,這些可提供容易吸收的鐵和維生素b12。
2、每週應有動物內臟,如肝、腎、心等,動物內臟含有較多的銅、鐵和維生素a、d。
3、常吃動物的血製品,如豬血、雞血、鴨血等,但要注意衛生。血液中的血紅素型鐵可直接被腸道吸收,不受食物中草酸、植酸等的影響。
4、應選用大豆類製品,如豆漿、豆腐、豆腐乾等。在動物蛋白攝入不夠時更應如此。
5、新鮮水果蔬菜中含維生素c,維生素c能夠增加鐵的吸收率,每天都應該食用。
6、濃茶中含有較多鞣酸,菠菜、茭白中草酸較高,貧血的孩子不應過多的攝入這些食物。
7、多選用動物性食物,如肝、瘦肉等,發酵的豆製品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2及優質蛋白。
8、豆腐、肝及綠葉蔬菜中含有葉酸較多,可適當多選用。
9、烹調肉類食物時不要加堿,也不要過分烹煮,烹調溫度不宜過高,鹼性和高溫均可使維生素b12受到破壞。
五、其他礦物質及維生素缺乏與貧血
1、銅缺乏與貧血 銅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可以組成含銅的酶和一些金屬蛋白,銅藍蛋白就是一種重要的含銅蛋白。銅缺乏時含銅酶的活力降低,銅藍蛋白的含量下降。銅可促進鐵在小腸的吸收,銅藍蛋白可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所以缺銅時可造成貧血。
確診缺銅性貧血可檢查血漿銅藍蛋白、血清銅、紅細胞銅及尿銅、發銅等。
治療應針對病因,從飲食中供給足夠的銅,糾正營養不良,治療易引起銅缺乏的慢性疾病等。早產的嬰兒容易發生銅缺乏,可用銅強化牛奶或奶粉餵養。必要時可用硫酸銅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療有效者,血象和臨床症狀很快得到改善。
2、鋅與貧血 人體內有近400種酶的活性與鋅有關。鋅缺乏時,紅細胞的合成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貧血。此外,鋅嚴重缺乏還會引起孩子生長發育停滯。
含鋅較高的食物有:牡蠣、胰臟、肝臟、整穀、粗糧、幹豆、堅果、雞蛋、瘦肉、魚等。牛奶中鋅的含量比肉類少,白糖和水果中含量很低。食物經過精製,鋅的含量大為減少,例如,小麥經過加工磨成麵粉,去掉了胚芽和麥麩,鋅含量只是原來的1/5。
3、其他元素 鈷是一種稀有的金屬元素,它是維生素b12的組成成分。鈷缺乏引起維生素b12的缺乏而導致貧血。此外,其他的微量元素,如錳、鉬、硒、鉻、鍺和礬缺乏時都可能導致貧血。維生素c和維生素e以及有些b族維生素缺乏也會引起貧血。
所以,我們建議孩子們應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和偏食,每天用好三餐,每餐都應有足夠的主食、動物性蛋白和蔬菜、水果,這樣才不會發生某類營養素的缺乏,才能夠健康生長。

從而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這些原因引起的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貧血用飲食治療沒有效果,必須肌肉注射生理需要的維生素b12才有好轉,因此,需維持終生注射。
維生素b12對於神經髓鞘具有營養作用,所以嚴重缺乏維生素b12的孩子除了貧血的症狀外,還可以有神經精神症狀,發病的孩子表情呆滯、眼神發直,對周圍事物反應遲鈍、嗜睡等,並可引起智力和動作發育障礙。
食物中缺少葉酸的情況多為羊乳或蒸發乳餵養者。
慢性腹瀉、小腸切除、局限性腸炎及某些抗葉酸藥物的應用都可以減少葉酸的吸收,嚴重感染、甲亢和結核等可增加葉酸在體內的消耗從而導致葉酸缺乏。
三、營養性貧血的飲食治療原則
1、缺鐵性貧血
(1)以基本膳食為基礎,供給充足的熱能。
(2)嬰兒從4~5個月起就要及時添加含鐵質食品,如蛋黃、肝、肉類、綠葉菜。
(3)應有足夠的動物性食物 動物性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鐵及優質蛋白。蛋白質是合成血的原料,而且氨基酸和多肽可與非血紅素鐵結合,形成可溶性、易吸收的複合物,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選擇食物時不僅要看它的鐵含量,還要瞭解食物中鐵的吸收率。動物性食物中血紅素鐵的吸收率遠遠高於植物性食物中鐵,吸收率大約在20%。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植酸、磷酸等會影響鐵的吸收,黑木耳、菠菜中的含鐵量雖然較高,但屬於非血紅素鐵,不易被吸收。
(4)每日增加含銅較多的食物,銅可促進鐵的吸收。
(5)豐富的維生素a、b、c,維生素a可增加抵抗力,b族維生素可促進患兒食欲,維生素c可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從而促進非鐵血紅素鐵的吸收和增加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蔬菜及水果是維生素和無機鹽的重要來源。
(6)減少抑制鐵吸收的因素 鞣酸、草酸、植酸、磷酸等均有抑制非血紅素鐵(植物中的鐵)吸收的作用。
(7)保持正常量或稍低量的脂肪。
(8)有腹瀉或消化不良時,採用低脂肪少渣半流食或幼兒軟食。
(9)患兒如有水腫,採用低鹽飲食,但不宜過分限鹽以免降低患兒食欲。
(10)貧血症狀嚴重者,可補充鐵劑,常用的鐵劑有硫酸亞鐵、枸櫞酸鐵、富馬酸亞鐵、葡萄糖酸鐵或琥珀酸亞鐵等。同時,服用維生素c以促進吸收,在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一下,補充鐵劑應在醫生指導下,以免過量發生中毒,鐵過量比鐵缺乏的後果要更加嚴重。
2、巨幼細胞性貧血
(1)對於未添加輔食,單純用母乳餵養的嬰兒,其母親應注意攝入合理的營養,多食用富含葉酸及維生素b12的食物,乳母不提倡純素的食物模式。如因為宗教信仰或疾病只能吃素食者,應特別注意補充維生素b12。長期素食者,每天應補充適量的維生素b12。
(2)人工餵養的孩子,可用含有葉酸及維生素b12的配方奶哺喂。
(3)孩子添加輔食或已能吃飯,應選用富含葉酸及維生素b12的食物。
(4)症狀嚴重的孩子,應使用葉酸及維生素b12製劑治療。維生素b12的用量是15μ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7~10天見效。葉酸口服,每日3~4次,每次5mg。同時,服用維生素c可提高療效。
(5)大劑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b1和銅可降低維生素b12的利用率,使b12進一步缺乏。因此,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時應注意不要過量。
四、食物選擇
1、可多選用瘦肉(包括豬、牛、羊、雞、鴨、魚肉)、雞蛋等優質蛋白食物,這些可提供容易吸收的鐵和維生素b12。
2、每週應有動物內臟,如肝、腎、心等,動物內臟含有較多的銅、鐵和維生素a、d。
3、常吃動物的血製品,如豬血、雞血、鴨血等,但要注意衛生。血液中的血紅素型鐵可直接被腸道吸收,不受食物中草酸、植酸等的影響。
4、應選用大豆類製品,如豆漿、豆腐、豆腐乾等。在動物蛋白攝入不夠時更應如此。
5、新鮮水果蔬菜中含維生素c,維生素c能夠增加鐵的吸收率,每天都應該食用。
6、濃茶中含有較多鞣酸,菠菜、茭白中草酸較高,貧血的孩子不應過多的攝入這些食物。
7、多選用動物性食物,如肝、瘦肉等,發酵的豆製品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2及優質蛋白。
8、豆腐、肝及綠葉蔬菜中含有葉酸較多,可適當多選用。
9、烹調肉類食物時不要加堿,也不要過分烹煮,烹調溫度不宜過高,鹼性和高溫均可使維生素b12受到破壞。
五、其他礦物質及維生素缺乏與貧血
1、銅缺乏與貧血 銅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可以組成含銅的酶和一些金屬蛋白,銅藍蛋白就是一種重要的含銅蛋白。銅缺乏時含銅酶的活力降低,銅藍蛋白的含量下降。銅可促進鐵在小腸的吸收,銅藍蛋白可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所以缺銅時可造成貧血。
確診缺銅性貧血可檢查血漿銅藍蛋白、血清銅、紅細胞銅及尿銅、發銅等。
治療應針對病因,從飲食中供給足夠的銅,糾正營養不良,治療易引起銅缺乏的慢性疾病等。早產的嬰兒容易發生銅缺乏,可用銅強化牛奶或奶粉餵養。必要時可用硫酸銅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療有效者,血象和臨床症狀很快得到改善。
2、鋅與貧血 人體內有近400種酶的活性與鋅有關。鋅缺乏時,紅細胞的合成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貧血。此外,鋅嚴重缺乏還會引起孩子生長發育停滯。
含鋅較高的食物有:牡蠣、胰臟、肝臟、整穀、粗糧、幹豆、堅果、雞蛋、瘦肉、魚等。牛奶中鋅的含量比肉類少,白糖和水果中含量很低。食物經過精製,鋅的含量大為減少,例如,小麥經過加工磨成麵粉,去掉了胚芽和麥麩,鋅含量只是原來的1/5。
3、其他元素 鈷是一種稀有的金屬元素,它是維生素b12的組成成分。鈷缺乏引起維生素b12的缺乏而導致貧血。此外,其他的微量元素,如錳、鉬、硒、鉻、鍺和礬缺乏時都可能導致貧血。維生素c和維生素e以及有些b族維生素缺乏也會引起貧血。
所以,我們建議孩子們應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和偏食,每天用好三餐,每餐都應有足夠的主食、動物性蛋白和蔬菜、水果,這樣才不會發生某類營養素的缺乏,才能夠健康生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