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白喉的病因與治療

新生兒白喉;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以咽、喉等處粘膜充血、腫脹並有灰白色偽膜形成為突出臨床特徵, 嚴重者可引起心肌炎與末梢神經麻痹。 白喉屬中醫學溫病範疇。

嬰幼兒白喉的病因;白喉桿菌侵襲上呼吸道粘膜後, 在表皮上皮細胞內增殖。 白喉桿菌外毒素為主要致病因素, 由外毒素對粘膜的損害, 導致纖維蛋白、壞死細胞及白細胞、細菌凝結而形成偽膜。 外毒素吸收可引起寒熱, 頭身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狀。 可併發休克、心肌炎、神經麻痹、中毒性腎病、支氣管肺炎以及肝臟、腎上腺皮質等臟器損害。

Advertisiment

嬰幼兒白喉的症狀;咽白喉;咽白喉比較常見, 患兒可發熱至38~39℃, 頭痛、厭食、噁心、流口水、嗓子痛、咽部發紅、扁桃體上有白點或白膜, 白膜慢慢延至小舌頭、軟齶及咽後壁至整個咽部, 同時伴有下頜和頸淋巴結腫大。

喉白喉;喉白喉一般病情比較嚴重, 常由咽白喉發展而成。 表現為乾咳、聲音粗糙、沙啞、犬狀呼吸、喘憋、口唇發紺、面色蒼白、患兒極度不安, 很快可轉入昏迷。

鼻白喉;見於嬰幼兒, 多與咽、喉白喉同時發生, 單純性鼻白喉很少見, 主要表現為鼻塞、流粘稠的漿液性鼻涕, 鼻孔周圍皮膚發紅、糜爛、結痂, 經久不愈, 鼻中隔前部有假膜, 張口呼吸等。 繼發性鼻白喉, 除上述表現外, 中毒症狀較重。

其他部位白喉;皮膚白喉見於熱帶地區,

Advertisiment
表現為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 表面複有灰色膜狀滲出物, 病灶多在四肢, 無中毒症狀。 其他如眼結膜、耳、口腔前部、女孩外☆禁☆陰部、新生兒臍帶、食管和胃等, 也可發生白喉, 但極少見。

嬰幼兒白喉的診斷;結合發病季節, 白喉接觸史, 未接種白百破三聯疫苗等流行病學資料。 有明顯的臨床症狀, 咽部出現白膜, 不易拭去, 強行擦去則局部出血。 咽拭子取咽部分泌物培養, 可見白喉桿菌生長, 或直接塗片找見白喉桿菌, 即可確診。 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有中毒顆粒。 重者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可減少, 可出現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嬰幼兒白喉的治療;一般護理嚴格隔離, 不少於7天, 臥床休息2~4周,

Advertisiment
有心肌損害時應延長至4~6周甚至更長。 對患者用過的器皿煮沸15分鐘消毒, 或用2%來蘇浸泡。 煩躁不安者, 可給鎮靜劑, 如注射硫酸鎂。 給予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飲食與維生素B、C, 保持口腔清潔, 防止繼發感染。

藥物治療;白喉抗毒素:宜早期、足量。 依據病情輕、中、重不同, 劑量分別為2~6~10單位, 肌肉注射。 注意使用前進行皮試:用生理鹽水稀釋10倍後取0.1ml注于前臂屈側皮內, 15~30分鐘後無過敏反應(紅腫)方可應用, 過敏者須先做脫敏治療。

抗生素:青黴素40~80萬單位肌注, 2次/日。 也可用紅黴素、四環素, 或聯用。

其他:中毒症狀嚴重患者酌用皮質激素;併發心肌炎患者靜注高滲糖、能量合劑、維生素C、B6等;喉梗阻患者可氣管滴入α蛋白酶;出現神經麻痹患者者可用B族維生素B1、B6、B12等。

Advertisiment

嬰幼兒白喉的預防;控制傳染源;早期發現及時隔離治療病人, 直至連續2次咽拭子白喉桿菌培養陰性, 可解除隔離。 如無培養條件, 起病後隔離2周。 對密切接觸者觀察7天。 對沒有接受白喉類毒素全程免疫的幼兒, 最好給予白喉類毒素與抗毒毒同時注射。 帶菌者予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5~7天, 細菌培養3次陰性始能解除隔離。 如用藥無效者可考慮扁桃體摘除。

切斷傳播途徑;呼吸道隔離, 病人接觸過的物品及分泌物, 必須煮沸或加倍量的10%漂白粉乳劑或5%石炭酸溶液浸泡1小時。 提高機體免疫力;對嬰幼兒應預防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 可產生良好免疫力。 6月齡的幼兒即可開始免疫, 1年後和入學前各加強注射1次。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