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關節痛的症狀及護理方案

關節痛在嬰兒期較少見, 但較大幼兒及學齡兒童多見。 關節痛是全身系統疾病的局部表現, 也可見於關節本身的病變。

識別

(1)小兒生長痛。 在學齡前幼兒時期比較常見。 常在晚間上床時訴說膝關節痛, 還伴有小腿酸痛。

小兒一般情況好, 不發熱, 關節無腫脹或壓痛的感覺。 活動正常, 經搓揉保暖後疼痛能緩解, 次日早上起來一切正常。 此症狀發病機理尚未明瞭。 與小兒活動太多, 肌肉、關節、韌帶疲勞或局部保暖不夠有關。 也可為年長兒晚期佝僂病所致。

(2)風濕性關節炎。 是兒童系統性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之一。

Advertisiment
發病年齡多在5~15歲之間。 可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 發病時累及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症狀。 關節痛的特點是多發性和遊走性。 多發性指的是多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 遊走性是指幾天以後, 原來的關節症狀有所減輕但其他的關節又出現症狀。 輕症病人僅有關節酸痛的感覺而無局部紅腫表現。 風濕性關節炎經精心治療後可完全治癒而不留畸形, 但常伴有風濕熱病的多系統損害, 如發熱、心臟炎(包括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 有可能會出現不規則不由自主運動的舞蹈病, 皮膚出現皮下結節或環形紅斑。 家長對此應引起特別注意, 須進行徹底治療。

(3)類風濕關節炎。 16歲以下的兒童表現較為突出。 其病理改變不僅影響關節,

Advertisiment
也可累及全身各系統。 長期不規則發熱是患兒的突出表現, 其間還常伴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結腫大, 貧血和白細胞增高的現象。 關節病變常發於指趾等小關節, 出現關節疼痛和功能活動障礙。 病變會由一側發展到對側, 也會逐漸發展到膝、肘、踝、髓等大關節。 先為遊走性, 以後固定於對稱的多關節。 慢性炎症會持續幾周或幾月, 病變大部分反復多次發作。 關節受損的次數過多, 就會導致畸形和強直等後遺症。

(4)結核性關節炎。 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病症。 它是由結核桿菌經血行播散至關節而引起的。 患者一般先有全身性結核中毒症狀, 如低熱、消瘦、食欲不振等消耗性症狀及肺、腹腔、淋巴或腦膜等結核病症。 累菱關節大多數為單個。

Advertisiment
可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但無發紅、發熱的表現。 X線檢查以骨質破壞為主。 有時會出現不紅、不熱的硬塊, 或者深部潰瘍的冷膿瘍。

(5)化膿性關節炎。 是由急性細菌性☆禁☆感染累及關節腔所引起的。 可為全身急性敗血症的併發症, 也可因關節局部外傷引起。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 單個關節發炎, 局部紅、腫、熱、痛明顯。 高熱、神情萎靡等中毒症狀表現非常明顯。 抽吸關節腔可有膿液, 細菌培養陽性。

處理

(1)觀察。 學齡前的幼兒出現生長痛較為常見, 小兒保持足夠休息、睡眠後, 症狀就會消失, 除關節痛外其他情況良好。 發作時關節活動不受阻, 易與其他關節病變識別。

發生關節痛, 伴局部腫脹、活動受限時, 一定要仔細觀察關節病變是多發性的還是單個的,

Advertisiment
累及的是大關節還是小關節, 是否伴有發熱, 並注意有無胸悶、心悸等心臟症狀, 有無皮膚結節、紅斑等表現。 ~旦發現伴有上述表現, 一定要化驗檢查確診, 及時醫治。

關節疼痛、腫脹, 伴有高熱、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狀, 應考慮是否是化膿性關節炎或結核性關節炎, 需及早就醫。 可做血培養、關節腔膿液培養、x線攝片等檢查, 協助明確診斷。

(2)治療。 對發生生長痛的幼兒, 應該稍限制活動, 加穿襪套以增加膝部及小腿的保暖, 不必服藥也不必過於擔心。 若屬佝僂病引起, 則需儘快治療。

風濕性及類風濕關節炎為全身系統性疾病。 病情易反復。 如累及重要器官(如心臟、神經系統、腎臟、眼球),

Advertisiment
會引起較嚴重的後遺症。 應與醫生緊密配合, 早期注意休息, 堅持較長期的治療, 爭取良好療效。

結核性及化膿性關節炎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應用抗結核及抗生素等藥物控制病原菌。 假如炎症對關節腔已形成破壞性損害, 可留有關節強直、畸形等後遺症。

(3)預防。 如果小兒在一段時間內經常訴說關節痛, 家長應特別重視, 儘早到醫院診治, 防止疾病的變化和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