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子宮內膜炎和乳腺炎 產後易發生

媽媽們在生完孩子之後有什麼病是最容易患上的呢?下面跟大家介紹產後易發生的2種感染:
1、子宮內膜
好發時間:主要發生在產後的2星期左右。
感染來源:剖腹生產、過長的產程及破水時間、生產過程中的傷害、產婦貧血和較低的社會經濟階層產婦, 為五個主要發生因素。 子宮內膜炎是產褥期最常見的發燒原因。 其發生率約為3.8%。 可以是因為先前的羊膜腔發炎所引致的結果, 而後續可引發子宮肌肉層炎症、輸卵管炎症、骨盆腔膿瘍等。
治療方式:仍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 治療過程中, 要特別注意到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的細菌,
Advertisiment
如臨床治療效果不彰時, 則需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產後易發生的2種感染 2、乳腺炎
好發時間:通常是產後第10~14天。
感染來源:乳腺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 致病菌通常來自嬰兒的口、鼻, 然後駐居在母親的乳☆禁☆頭及乳暈處。 當乳☆禁☆頭有病變或裂隙時, 致病菌就會上行至泌乳系統, 造成乳汁的滯留, 形成細菌生長的媒介物。 真正的乳腺炎, 與乳管阻塞而致的乳☆禁☆房局部發炎是不同的;前者是由細菌造成的感染, 需加治療以控制病情, 後者是良性症狀, 只要施予乳☆禁☆房按摩, 及勤加餵食即可改善。 病理上, 乳腺炎尤以初產婦多見, 主要發病原理是產後身體抵抗力下降, 易使病菌侵入、生長、繁殖。
Advertisiment

臨床表徵:患者多以乳☆禁☆房脹痛開始, 接著在乳☆禁☆房的外上四分之一處出現有明顯壓痛的腫塊。 乳☆禁☆房顯著腫脹、疼痛、皮膚漸紅、局部皮膚溫度升高。 若治療不及, 可出現高熱、寒顫、脈博加快、同側淋巴結腫大、白血球增高等症狀。
治療方式:一般給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熱敷、水分攝取及抗生素治療。 通常乳☆禁☆房的奶水被吸出來後, 輸乳管阻塞或乳腺炎會在一天內改善。 如果症狀非常嚴重, 已有明顯的發燒, 疲憊症狀, 或是乳☆禁☆頭也有破皮龜裂的狀況, 或在奶水被吸出後24小時內仍未改善時, 需要請醫師看診。 一旦使用藥物, 即使症狀改善了, 仍一定要吃完一個療程, 如果提早停藥, 可能會再復發。 這些藥物對寶寶並不會有影響,
Advertisiment
仍可繼續餵奶。 如果持續服用藥物5天后, 仍有疼痛的腫塊存在時, 要考慮是否化膿, 以空針抽吸腫塊的內含物是最簡單而正確的判斷方式, 如果是化膿, 可以局部麻醉做切開引流, 並不需住院。 外科醫師在切傷口時, 會儘量遠離乳暈, 以免影響哺乳。 處理的那一側仍可哺乳, 即使醫師不建議哺喂, 或是媽媽也不想哺喂該側, 對側的乳☆禁☆房仍可持續哺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