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滯血瘀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
拒按,
經行不暢有塊,
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
或不孕,
經前乳☆禁☆房脹痛,
兩脅脹痛,
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
舌紫暗或有瘀點,
脈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氣,
活血祛瘀。
方藥:膈下逐瘀湯。
當歸20g,
赤芍15g,
川芎10g,
桃仁15g,
紅花15g,
枳殼15g,
元胡15g靈脂15g,
丹皮10g,
烏藥15g,
香附15g,
炙甘草10g。
若氣滯為主,
脹甚於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為主,
痛甚於脹,
加用蒲黃15g,
重用五靈脂20g;疼痛劇烈加全蠍3條,
三棱15g,
莪術15g;有症瘕加血竭15g,
穿山甲15g,
皂角刺20g,
三棱15g,
莪術15g;月經量多加蒲黃15g,
茜草159,
三七面10g(沖服)。
2、 寒凝血瘀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
得熱痛減,
Advertisiment
經量少色暗黑有塊,
塊下痛減,
形寒畏冷,
面色蒼白,
痛甚則嘔惡,
或不孕,
舌暗,
苔白,
脈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
活血祛瘀。
方藥:少腹逐瘀湯。
小茴香15g,
乾薑15g,
元胡15g,
靈脂15g,
沒藥15g,
川芎10g,
當歸20g,
蒲黃15g,
官桂15g,
赤芍15g。
若腹痛甚劇,
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
制川烏10g,
制草烏10g;陽虛內寒者加人參15g,
熟附子15g,
仙靈脾20g;濕邪較重,
兼有胸悶腹脹,
舌苔白膩者加蒼術15g,
橘皮10g,
澤蘭15g,
茯苓20g。
3、氣虛血瘀主證:經期或經後腹痛,
喜按喜溫,
肛門墜脹,
大便不實,
神疲乏力,
面色不華,
月經量或多或少,
色談暗質稀,
有塊,
舌體胖,
舌質淡紫或有瘀點,
苔薄白,
脈細弱無力。
治法:益氣補陽,
活血祛瘀。
方藥:補陽還五湯。
黃芪3Og,
當歸2Og,
赤芍15g,
地龍20g,
川芎1Og,
桃仁15g,
紅花15g。
汗出畏冷者加掛技15g,
白芍15g;腹痛劇烈者加艾葉15g,
小茴香15g,
乳香15g,
Advertisiment
沒藥15g;噁心嘔吐加吳茱萸15g,
乾薑10g,
姜半夏10g;便溏者加肉豆蔻15g,
葫蘆巴15g,
補骨脂20g。
4、 熱鬱血瘀主證;經前或經期發熱,
腹痛拒按,
甚則經期高熱,
直至經淨體溫逐漸恢復正常,
月經色暗紅,
質稠,
有塊,
週期提前或經期延長,
量多,
口苦咽幹,
煩躁易怒,
大便幹結,
性☆禁☆交疼痛,
舌質紅,
或邊尖有瘀點,
瘀斑,
苔黃,
脈弦數。
治法:清熱和營,
活血祛瘀。
方藥:血府逐瘀東加味。
桃仁15g,
紅花15g,
當歸20g,
生地30g,
赤芍20g,
川芎10g,
柴胡10g,
枳殼10g,
牛膝10g,
甘草10g,
桔梗10g,
丹參20g,
丹皮15g。
經行發熱者加黃芩15g,
青蒿15g;大便幹結加大黃15g,
枳實10g;腹痛者加魚腥草20g,
地鱉蟲15g,
五靈脂15g;口苦咽幹,
煩躁易怒者加梔子15g,
黃芩15g。
5、腎虛血瘀主證:經期或經後腹痛,
腰部酸脹,
月經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塊,
不孕,
頭暈目眩,
大便不實,
小便頻數,
舌質淡暗或有瘀點瘀斑,
Advertisiment
舌苔薄白,
脈沉細而澀。
治法:益腎調經,
活血祛瘀。
方藥:歸腎丸合桃紅四物湯。
熟地20g,
山藥20g,
山茱萸15g,
茯苓20g,
當歸20g,
枸杞子20g,
杜仲15g,
菟絲子25g,
桃仁15g,
紅花15g,
川芎10g,
白芍20g。
腰背酸痛甚者加仙靈脾20g,
寄生15g,
狗脊15g;大便不實加補骨脂20g,
赤石脂20g。
驗方:1、異位粉:地龍、土蟲、蟄蟲、蜈蚣、水蛭備等份,
研粉末,
裝瓶備用或裝入膠囊備用,
每次2~3g,
日2~3次。
適用於
子宮內膜異位症,
配合口服藥治療。
2、活血化瘀方:三棱15g,
莪術15g,
生蒲黃12g,
五靈脂12g,
桃仁9g,
水煎服,
1 日1劑,
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痛經,
不孕者。
3、化瘀通腑丸:醋制生大黃,
醋制炙鱉甲,
琥珀、按2:2:1比例研粉制丸,
每次2.5g,
每日2次,
飯前開水送服,
月經期不停藥,
連服3個月為1療程。
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實證者。
中成藥:1、婦女痛經丸:具有理氣活血,
Advertisiment
化瘀止痛之功效。
主治痛經,
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
每次30粒,
日2次,
口服。
2、 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
溫經止痛之功效。
主治痛經,
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
每次1丸,
日2次,
口服。
3、調經益母片:具有清熱散瘀之功效。
主治痛經,
適用於瘀熱型痛經。
每次20~30粒或5~8片,
日2~3次,
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