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惡露排出的原因
若是沒有按上述進程恢復, 則可能是產後胎盤組織移除不全, 多半是因為子宮收縮不佳, 因此無法使惡露順利排出。 此外, 產後出的血也不見得都是惡露, 還可能是因為泌乳激素所致。 由於哺喂母乳會使得泌乳激素升高, 使得子宮內膜較不穩定, 因此會有不正常出血的情況。 一般在產後6周, 回診由抹片、超聲波做檢查, 若經醫師診斷仍在正常範圍之內, 這種情形即可自行恢復。
子宮恢復
此外, 坐月子期間過分進補也會導致出血過多, 其中喝“生化湯”便是原因之一。 一般醫院多會開立子宮收縮劑,
Advertisiment
惡露的清理方式
清理惡露時, 切記要先徹底洗淨雙手, 用消毒棉自尿道口向肛門口方向擦拭整個外☆禁☆陰部:先擦中間, 再擦左邊、右邊, 用過的消毒棉務必丟棄, 以免感染產褥熱或膀胱炎。 清理惡露時, 會陰部有縫合的人, 動作要夠小心輕柔, 以免觸痛傷口, 剖腹產的惡露較容易清理, 並不會比平常的生理期麻煩太多。
會陰傷口感染
分娩時, 胎頭經過會陰部位(陰☆禁☆道至肛門的部位), 會使會陰部位產生大小不等的撕裂傷。 有些婦產科醫師會先進行會陰切開術, 也就是在會陰撕裂前,
Advertisiment
常見感染原因
1、生產時會陰第4度裂傷:會陰傷口的裂傷程度可分為1~4度裂傷。 第1度裂傷只在陰☆禁☆道表淺部位, 到了第4度裂傷則已經撕裂至肛門, 傷及直腸黏膜。 若傷口縫合處理不完善, 產後的糞便或腸道分泌物可能經裂傷路徑流至陰☆禁☆道, 不但造成直腸、引導廔管難以癒合, 產後感染的機會也大增。
2、會陰傷口縫合不佳:由於會陰離肛門和尿道較近, 若是傷口縫合不夠密實, 可能使得會陰傷口感染機會增加。
3、生產時解糞便:若是生產時糞便伴隨著寶寶分娩而排出,
Advertisiment
4、會陰傷口照護不佳:一般護理人員都會指導會陰傷口護理的方式, 在住院期間, 護理人員會協助媽媽沖洗, 以便觀察會陰傷口癒合情形。 而每次的大、小便後, 產婦則須自行按照護理人員指導的方式沖洗會陰傷口, 以避免感染。
會陰傷口沖洗法則
1、將煮沸的開水調和溫度(約40℃, 以不燙傷肌膚為原則), 倒入沖洗器內, 過去會建議再加入優碘藥水, 不過若是濃度控制不當反而容易刺激傷口。 因此, 以煮沸的開水沖洗即可。
2、沖洗時可採用坐姿, 由前往後沖洗, 避免將細菌帶入尿道口而形成尿道炎。
3、沖洗完畢後, 應以衛生紙由前往後輕拍會陰傷口, 以吸幹多餘水分。
4、換上乾淨的衛生棉墊。
Advertisiment
會陰傷口感染的照護
當會陰傷口發紅腫痛, 且有黃綠色的膿狀分泌物時, 應立即告訴護理人員或就醫。 若是會陰傷口處有潰瘍、積膿, 醫師就會進行清瘡手術。 而若是產後傷口上仍有大量細菌殘留或傷口處紅腫縫合不易, 則應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及時程。
子宮恢復
會陰傷口復原後再恢復性☆禁☆生☆禁☆活
會陰傷口復原後即可恢復性☆禁☆生☆禁☆活, 傷口一般在4~6周左右就會復原。 若是在傷口還未完全復原的情況下進行性☆禁☆生☆禁☆活, 則容易感染, 務必使用保險套。 且因為尚有惡露、血塊, 陰☆禁☆道可能會較乾澀而引起性☆禁☆交時的疼痛, 必要時也可用潤滑劑。
好不容易度過孕期十月, 寶寶呱呱墜地後, 媽媽另一項重要的任務便是努力保養自己的身體,
Advertisiment
子宮內膜發炎
子宮復原進度
生完寶寶後子宮會開始收縮, 壓迫血管使其停止出血, 除此之外, 收縮的力量也可使血塊、胎盤等殘留物排出。 一般來說胎盤產出後, 子宮就會自動下降, 約在臍下2指腹的位置, 產後2~10天每天約下降1指腹, 第10天后已摸不到子宮, 因子宮已回到骨盆腔中, 6周後就會回到正常的位置及原來約拳頭般的大小。 若是在產褥期中, 子宮沒有按照應有的復原進度, 也就是位置沒有下降、子宮未回復原本的大小, 便可能是因為子宮收縮不良, 或是子宮長腫瘤。
發炎原因
若生產時破水過久或內診頻繁易造成子宮腔感染。另外,殘餘的胎盤、胎膜組織及血塊若滯留在子宮內,不僅會造成產後出血不止,還容易引起子宮內膜發炎。此外,如個人照護衛生不謹慎,也可能導致由下而上的感染,引起子宮發炎。
在產後回診所時,若有子宮觸壓、發燒、膿狀惡露等發炎性徵兆,應以抗生素治療。經超聲波檢查後,確定是胎盤、胎膜組織沒排乾淨,可開立子宮收縮劑促進子宮收縮以利排出,較嚴重者需使用胎盤鉗將子宮腔殘餘物排出。子宮內膜發炎若是不及時治療,不僅容易造成子宮內膜受損,影響日後受孕的幾率,更可能引發嚴重的敗血性☆禁☆感染,不得不慎。
預防方式
若是生產時破水較久的媽媽,要密切注意產後是否有腹痛、發燒、異常膿狀和惡臭的分泌物等,儘早確定子宮內膜是否有發炎症狀。此外,為促進子宮收縮並儘快排盡滯留胎膜組織,媽媽應按摩子宮以促進子宮收縮,並正確做好產後衛生護理。
如廁後宜進行子宮按摩
媽媽可在每次上完廁所後按摩子宮,因為有時膨脹的膀胱會阻礙子宮收縮,在如廁後用一隻只手掌壓在肚子上做環狀按摩(即繞圈),直到子宮變硬即可停止。
或是子宮長腫瘤。發炎原因
若生產時破水過久或內診頻繁易造成子宮腔感染。另外,殘餘的胎盤、胎膜組織及血塊若滯留在子宮內,不僅會造成產後出血不止,還容易引起子宮內膜發炎。此外,如個人照護衛生不謹慎,也可能導致由下而上的感染,引起子宮發炎。
在產後回診所時,若有子宮觸壓、發燒、膿狀惡露等發炎性徵兆,應以抗生素治療。經超聲波檢查後,確定是胎盤、胎膜組織沒排乾淨,可開立子宮收縮劑促進子宮收縮以利排出,較嚴重者需使用胎盤鉗將子宮腔殘餘物排出。子宮內膜發炎若是不及時治療,不僅容易造成子宮內膜受損,影響日後受孕的幾率,更可能引發嚴重的敗血性☆禁☆感染,不得不慎。
預防方式
若是生產時破水較久的媽媽,要密切注意產後是否有腹痛、發燒、異常膿狀和惡臭的分泌物等,儘早確定子宮內膜是否有發炎症狀。此外,為促進子宮收縮並儘快排盡滯留胎膜組織,媽媽應按摩子宮以促進子宮收縮,並正確做好產後衛生護理。
如廁後宜進行子宮按摩
媽媽可在每次上完廁所後按摩子宮,因為有時膨脹的膀胱會阻礙子宮收縮,在如廁後用一隻只手掌壓在肚子上做環狀按摩(即繞圈),直到子宮變硬即可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