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婦內分泌異常致流產做何檢查

對疑為內分泌因素所致的習慣性流產患者在非孕期應做以下檢查。

(1)基礎體溫測定:黃體正常壽命為12~16日, 一般為14日, 雙相體溫的黃體期持續時間至少12日。 體溫上升迅速, 幅度至少在0.3℃以上, 如體溫上升緩慢(超過2日以上)或基礎體溫上升少於12日者提示黃體功能不全。

基礎體溫是指於休息6~8小時後, 尚未起床、進食或談話前所測得的體溫, 它可以間接反映婦女卵巢的功能,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人體溫度的平衡調節, 是通過神經體液控制全身代謝活動所維持的, 基礎體溫是機體在靜息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溫度,

Advertisiment
故亦稱為靜息體溫。

成年婦女卵巢排卵後黃體產生孕酮, 有致熱作用。 其作用於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而使基礎體溫升高。 一般認為, 當血液中孕酮濃度達到12.7毫微摩/升時, 即可出現基礎體溫升高的現象, 而且開始上升的時間基本上和排卵的時間相一致。 因此在整個月經週期中, 呈現出卵泡期體溫較低而黃體期體溫升高的雙相曲線變化。 但亦有少數病例, 體溫中樞對孕酮的反應不敏感, 則雖有排卵及黃體形成, 基礎體溫無後期升高(單相型曲線)。

測定方法是於每日清晨醒來後(值夜班工作者于休息6~8小時後), 尚未起床及參加任何活動之前, 用體溫表即量體溫5.分鐘, 記錄于基礎體溫單上, 按日連成曲線, 如有性☆禁☆生☆禁☆活、感冒發熱或用藥治療等情況,

Advertisiment
亦在單上注明, 以便診療的參考。 具有正常卵巢功能的育齡婦女, 基礎體溫有其特有的曲線規律。 在月經週期的前半期(卵泡期), 基礎體溫波動於低水準線上(36.5℃左右), 在排卵期則稍下降, 然後上升進入後半期(黃體期), 一般上升0.4℃~0.6℃後, 約在37℃左右, 維持到月經來潮, 體溫再下降。 排卵期的體溫下降, 有時不明顯, 也不是每個週期均出現。 黃體期多恒定在14天左右, 如高溫相不足12日, 是由於黃體過早萎縮。 體溫上升幅度不足0.4℃, 但持續時間正常, 提示有黃體發育不良, 孕激素分泌不足。 黃體期延長超過16日, 預示可能早孕, 如超過20日, 診斷早孕的準確率達100%。

(2)子宮內膜組織學檢查:黃體期子宮內膜組織學檢查能夠較真實地反映雌激素、孕酮的生物效應,

Advertisiment
是目前公認的較為可靠的判斷黃體功能的方法。 一般於月經週期第22~23日或經前2~3日取內膜, 如子宮內膜組織學特徵落後於月經週期, 可診斷黃體功能不全。

(3)生殖激素測定:有習慣性流產史者應測血中促卵泡成熟素、黃體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孕酮、雄激素的水準。 一般反復流產者, 促卵泡成熟素水準偏低, 黃體生成素、催乳素、雄激素水準偏高, 而雌二醇與孕酮水準降低。

(4)超聲檢查:可動態觀察卵泡發育情況和子宮內膜厚度, 子宮內膜厚度被視為對孕卵接受的標準, 並可間接反映黃體時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