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婦懷多胞胎為什麼容易早產

生雙胞胎, 是許多寶媽的夢想, 但是多胎妊娠非常容易發生早產, 並且個數越多, 分娩的時間越提前。

胎兒不是在子宮裡呆得越久越好。 單胎妊娠自然足月分娩的時限在37~42周, 定義妊娠40周為預產期, 是因為多數胎兒都會在40周左右自然分娩, 而這個時期分娩也是新生兒併發症、死亡率最低的時期, 孕周繼續延長, 胎兒的預後可能越來越差。 42周以上為過期妊娠, 過期妊娠發生胎兒、新生兒死亡, 以及新生兒併發症的概率會顯著增加。 文獻資料顯示, 雙胎妊娠圍產兒死亡率最低點大概在滿38孕周時, 三胎妊娠在滿35孕周時;四胎妊娠和其他高數目多胎妊娠的最低點還不知道,

Advertisiment
雙胎妊娠超出37周、三胎妊娠超出35周時胎兒和新生兒患病率和死亡率開始上升。 從此現象來看, 多胎妊娠早產分娩, 算是合情合理的, 也符合自然規律。

但是符合自然規律, 並不意味著沒有早產兒的風險。 早產兒意味著器官功能不成熟, 生存能力相對低下。 美國婦產科協會2009年的指南指出, 雙胎妊娠發生腦癱的風險是單胎的4倍, 三胞胎是單胎的17倍;而1歲以內死亡的風險, 雙胎妊娠是單胎妊娠的7倍, 三胞胎是單胎妊娠的20倍。

多胎妊娠的早產, 屬於普遍現象, 客觀事實擺在面前, 那麼導致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方面, 子宮容量有限;另一方面, 成熟相對提前,

Advertisiment
導致分娩發動的因素累積。

人類普遍單胎妊娠, 是適應進化趨勢的。

大型哺乳動物普遍都是單胎或雙胎妊娠, 越大型的動物, 越不容易懷多胎。 大型動物和小型動物的差別在於, 大型動物在進化程度上往往更先進, 生命週期更長, 多處於食物鏈頂端, 他們的繁殖, 在生存競爭中贏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不在於數量, 而在於品質;而小型動物在生存競爭中處於相對劣勢, 它們往往需要靠數量取勝, 因此多胎妊娠多見。 一次只繁育一個個體, 同樣的營養供給環境下, 少了相互之間的營養競爭, 相比于一次繁育多個個體的繁殖成功率顯然會更高。

人身體的容量是有限的, 就算多胎妊娠單個體格發育小於同孕齡的單胎妊娠,

Advertisiment
多個個體的體積疊加起來, 母體的負荷仍然會顯著大於單胎。 多胎妊娠給母體造成更大的生理負擔, 無論從容量上, 還是其他器官系統的代謝上, 因而多胎妊娠更容易發生產科合併症, 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當子宮容量膨脹到一定程度, 其容受性增長達到極限, 勢必會誘發分娩發作, 無論單胎還是多胎, 都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 多胎妊娠突破這個極限的孕周可能更早, 因此更容易早產。 這一點在子宮畸形, 如完全性縱隔子宮的女性也有體現。 縱隔子宮由於子宮形態發育畸形, 限制了其容受性增長, 因此往往容易出現早產或晚期流產的現象。

多胎妊娠的胎兒, 器官成熟相對早于同齡單胎。

多胎妊娠時,

Advertisiment
多個胎兒在宮內競爭有限的營養供給, 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給不足。 在產科存在這樣一個規律, 各種原因造成的胎兒血供、氧供不足, 都可能誘發胎兒器官的早熟。 比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綜合症(ICP), 這是一種可以引起胎兒宮內慢性缺氧的疾病, 其輕微的影響並不會造成胎兒遠期併發症, 如腦癱等, 相反, ICP的早產兒相比同孕周的普通早產兒, 肺成熟度會顯得好一些(許多產科大夫都會有類似的經驗), 相反, 糖尿病媽媽的胎兒, 由於長期處於高糖狀態(胎兒的直接能量供應來源就是葡萄糖, 相當於胎兒長期在攝入高能食物), 胎兒體格雖然大於同孕周的正常胎兒, 但是其器官成熟度往往不如同孕周的正常胎兒。
Advertisiment
分娩的動因至今沒有研究清楚, 據推測, 可能與胎兒器官成熟後產生的某種代謝產物有關。 在這個理論假設下, 多胎妊娠一方面相對成熟早一些, 另一方面, 雖然每個個體都沒有達到足月成熟兒的成熟標準, 單個胎兒產生的代謝產物雖不足以促使母體分娩發動, 但多個胎兒的力量累加起來, 也許就足以誘發分娩。

關於多胎妊娠合適分娩最佳, 並沒有確實的研究資料。 一方面, 多胎妊娠容易早產, 即使其器官成熟度優於同齡單胎, 但仍無法和足月單胎匹敵, 我們很難界定多胎妊娠相對于單胎提前多久分娩, 其器官成熟度才能和足月單胎相當;另一方面, 隨著孕周延長, 胎兒不斷長大, 母體的負擔越發加重, 足月多胎給母體造成的生理負擔是否會造成母體遠期患病率的增加也不得而知。

如前文講述的五胞胎“巴掌男孩”成功救治的案例實屬罕見,這類≥4的多胎妊娠,要全部救治成功是非常困難的,考驗的不僅僅是媽媽的身體素質,還需要非常強大的新生兒科技術的支撐,並且需要耗費巨額的社會資源,實屬不易。

如前文講述的五胞胎“巴掌男孩”成功救治的案例實屬罕見,這類≥4的多胎妊娠,要全部救治成功是非常困難的,考驗的不僅僅是媽媽的身體素質,還需要非常強大的新生兒科技術的支撐,並且需要耗費巨額的社會資源,實屬不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