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婦突發耳鳴是怎麼辦?

懷孕讓孕婦的身體發生變化, 會突發出現頭暈、噁心、耳鳴等症狀, 如果這樣的話, 孕婦該怎麼辦?耳鳴嚴重的話, 建議孕婦接受正規的治療比較好, 如此也可減輕對胎兒的影響。

孕婦突發耳鳴的原因

1, 疲勞, 產後休息不好, 加上產後身體虛弱, 過度疲勞, 也會產生頭暈、耳鳴等症狀。

2, 高血壓, 如果您懷孕期間患過高血壓, 甚至有蛋白尿(醫學上稱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也會有耳鳴的表現。

3, 貧血, 婦女懷孕期間很容易發生貧血, 又加上生產過程中的出血, 因此不少產婦產後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就會出現因貧血引起的頭暈、耳鳴等。

Advertisiment

4, 不良習慣, 咖啡因和酒精常常可使耳鳴症狀加重:吸煙可以使血氧下降,而內耳毛細胞又是一種對氧極其敏感的細胞,所以缺氧會對毛細胞造成損害,因此要注意改變不良習慣. 。

孕婦耳鳴的危害都有:

⒈影響睡眠:耳鳴尤其在夜深人靜時響的厲害, 使人入睡困難。 即使入睡, 也特別淺。 有人訴說, 睡眠不深時可以被耳鳴吵醒(耳鳴如同外界聲音一樣能夠吵醒人)。 因為半夜醒來後, 耳鳴仍然響個不停, 所以使人煩躁不安, 輾轉難眠。

⒉影響工作:因為聽不清別人尤其領導和老師的講話, 而且自己忍受著耳鳴帶來的巨大痛苦, 卻常常不能被人理解, 所以工作效率下降, 對工作和學習也漸漸失去興趣。

⒊影響家庭生活:因為耳鳴而長期求醫吃藥,

Advertisiment
帶來經濟損失甚至導致巨大經濟壓力。 如果不被家庭成員所理解, 則影響家庭和睦。

⒋影響情緒:長期嚴重耳鳴可以使人產生心煩意亂、擔心、憂慮、焦急、抑鬱等情緒變化。 有的人寧願聽不見了也不要耳鳴, 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 更有的人, 因為到處求醫均被告之“不好治”、“沒有好辦法”等, 則想到自殺。

⒌影響聽力:非常響的耳鳴能夠干擾所聽的內容, 常常聽到聲音但分辨不清別人在說什麼。 耳鳴常使病人休息不好, 產生極煩悶的感覺, 以至於頭昏, 精力不能集中, 聽覺敏感度下降。

孕婦耳鳴怎麼辦?

一:如果耳鳴較輕, 有時自己按摩, 或針灸耳屏前方的穴位, 可使耳鳴消失。

二:如果耳鳴明顯, 持續不退則應儘快檢查,

Advertisiment
確定其原因, 並進行相應的治療。

三:如果是因為貧血而引起的耳鳴, 孕婦可通過食療進行調理:例如動物內臟、黑木耳、紅棗、菠菜等食物。

飲食調理孕婦耳鳴不是胎兒缺氧, 而是缺鐵性貧血, 懷孕後, 孕婦血容量增加, 以及胎兒的生長發育, 胎盤的發育, 均需要鐵的參與, 使孕期鐵的供應量相對不足, 致使孕婦易於缺鐵。

妊娠期貧血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 易發生感染, 嚴重的會發生心肌損害, 甚至發生貧血性心臟病。 胎兒也會因宮內缺氧, 導致死胎、早產、新生兒低體重等不良後果, 因此, 妊娠期貧血應及早治療, 以保母嬰健康。 食療是糾正孕婦貧血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措施。

孕婦耳鳴治療的注意事項

1、孕婦出現耳鳴首先是排除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各種感染引起的發熱等,

Advertisiment
這些疾病不僅會使身體處於消耗狀態而出現耳鳴和頭疼, 還會影響准媽媽的全身重要器官的功能和胎兒的發育。 所以要及早診斷並積極治療, 動態地監測血壓和尿蛋白, 排除妊娠高血壓疾病。

2、同時還得接受專科檢查, 如耳鼻喉科檢查, 排除耳道異常。 如果沒有異常, 應進行神經科檢查, 排除腦部病變。

3、對於孕婦說, 保證足夠的睡眠和穩定心態更為重要。

孕婦耳鳴如何在飲食上預防?

1、養成喝牛奶的習慣:牛奶中幾乎含所有已知的維生素, 以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E和胡蘿蔔素。

2、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活血化瘀能擴張血管,

Advertisiment
改善血液黏稠度, 有利於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環, 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等。

3、多食含鋅食物:導致孕婦耳鳴, 缺鋅是一個重要原因。 耳蝸內鋅的含量大大高於其他器官。 而體內鋅含量降低的話, 會影響耳蝸的功能而導致聽力減退。

4、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缺鐵易使紅細胞變硬, 運輸氧的能力降低, 耳部養分供給不足, 可使聽覺細胞功能受損, 導致聽力下降。 補鐵能有效預防孕婦耳鳴的發生。

5、減少脂肪的攝入:大量攝入脂類食物, 會使血脂增高, 血液黏稠度增大, 引起動脈硬化。 內耳對供血障礙最敏感, 出現血液迴圈障礙時, 會導致聽神經營養缺乏, 從而產生耳聾。 孕婦應少吃各種動物內臟、肥肉、奶油、蛋黃、魚子醬、油炸食物等富含脂類的食物。

另外,孕婦在治療耳鳴期間在用藥方面,小編提醒患者朋友要謹慎用藥,以免對胎兒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建議使用中藥較為穩妥。

另外,孕婦在治療耳鳴期間在用藥方面,小編提醒患者朋友要謹慎用藥,以免對胎兒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建議使用中藥較為穩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