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媽須知:12項需要再追蹤的重要孕檢

為了掌握母體與胎兒的健康狀況, 孕婦完整的產前檢查絕對是必要之舉!藉由產前檢查, 可提早發現母胎是否有潛在的異常狀況, 除了可及早諮詢, 並可適時給予適當的醫療處置與照護, 使孕媽咪與胎兒的安全獲得最大保障!

在諸多產檢項目中, 有些是例行性的專案, 有些專案則需要自費受檢, 在這些檢查中, 有哪些結果需要特別注意, 甚至需要再進一步接受檢查呢?

1、常規產檢結果提醒

當前的10次產檢中, 血壓、尿液與體重可說是每次必做的例行性產檢, 「這些看似普通的檢查, 其實具有重要意義,

Advertisiment
因為可藉此觀察孕婦與胎兒是否有需要提高警覺的狀況, 必要時, 得再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至於在第一次產檢, 會進行抽血化驗相關項目, 這些項目也有必須再注意之處。

2、例行性產檢

例行性產檢是指每一次產檢時都要做的檢查, 包括測量體重、血壓與尿液檢查。

體重

是孕期健康的重要指標, 一般而言, 整個孕期以增加12~16公斤為宜, 「體重若增加太多, 胎兒可能會過大, 增加媽媽的生產風險;若增加太少, 則可能有胎兒生長遲滯的狀況」, 提醒孕婦做好體重管理, 避免對母體與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血壓

一般孕婦的血壓多低於140/90mmHg(收縮壓/舒張壓), 若在妊娠20週後, 收縮壓高於140mmHg, 則為「妊娠高血壓」, 這是孕期的危險疾病, 可能會造成母體和胎兒極嚴重的併發症,

Advertisiment
千萬不可輕忽」

尿液

如果經常性的尿糖過高, 則要擔心是否有葡萄糖耐受不良或妊娠糖尿病, 需進一步接受血糖檢查;若有蛋白尿, 應考慮是否有腎臟相關疾病;萬一有蛋白尿並伴隨高血壓與水腫, 則是「子癇前症」(俗稱「妊娠毒血症」), 若再嚴重的話, 會出現全身性痙攣, 即為子癇症, 病情加劇時, 恐會對母體與胎兒造成生命危險。

Advertisiment

3、血液檢查

關於抽血化驗, 需要特別注意專案如下:

ABO血型與Rh血型

確定孕婦的血型, 以做為生產時出血的輸血依據。 Rh血型孕婦, 若媽媽為陰性, 胎兒為陽性, 媽媽血液會產生抗體, 可在產後72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 避免懷下一胎時, 產生對抗Rh血型的抗體, 第二胎可能有流產或發生胎兒水腫。

4、B型肝炎抗原檢查

若孕婦為e抗原陽性的B型肝炎帶原者, 孕期會追蹤病毒濃度, 在寶寶出生24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 以增加抵抗力, 降低感染機率, 並在出生後7日內注射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 B肝帶原的媽媽產後仍可跟大家一樣哺乳母乳。

Advertisiment

5、梅毒血清試驗

若第一次VDRL檢查為陽性:需測TPHA確定梅毒感染, 因為胎兒可能有先天性梅毒感染及畸形, 因此, 孕婦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胎兒需做超音波檢查及追蹤。

6、德國麻疹IgG抗體

若為陰性, 表示未曾感染過德國麻疹, 孕期中應避免到公共場合, 減少被傳染的機會;孕期若有任何疑似症狀都要注意, 如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 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 疹子約維持3天, 只要有上述症狀, 都應儘快回報醫師, 以免感染而導致流產或胎兒畸形的後遺症, 且最好在產後注射德國麻疹疫苗。 若懷孕中感染德國麻疹時, 應立即就診以確定診斷, 以決定後續處理方式。

7、地中海型貧血篩檢

Advertisiment

地中海型貧血為國人常見的遺傳疾病, 若紅血球體積(MCV)小於80fl, 代表基因可能存在海洋性貧血帶原者, 應請丈夫一起接受抽血檢查(若亦小於80fl, 再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海洋性貧血帶原者);若夫妻為同型海洋性貧血帶原者, 孕婦須積極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抽取胎兒檢體, 如絨毛採樣或羊膜穿刺檢查等, 以進行基因診斷, 並接受遺傳諮詢, 避免生出重型貧血的嬰兒。

8、乙型鏈球菌篩檢

孕婦只要在國民健康署認證合約醫療院所接受此項檢查, 均可享有全額補助。

若評估為可自然產的產婦, 應在妊娠35〜38周接受篩檢。 若檢測結果為陽性, 在待產中預防性給予抗生素, 可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B型鏈球菌的機會, 降低新生兒敗血症的危險。

9、自費產檢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多項產前檢查推陳出新,對於掌握母體與胎兒狀況更是有如虎添翼之勢。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自費項目,孕婦可考量自身狀況並諮詢產科醫師,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檢查。

10、唐氏症篩檢

唐氏症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因為多了一條第21對染色體所致,發生率為1/800。唐寶寶出生後,除了有智力發展上的問題外,也常伴隨其他器官的先天異常,照顧上所耗費的成本甚多,不只增加整體醫療及社會的成本支出,根據唐氏症基金會追蹤眾多會員家屬的服務經驗,唐寶寶在18歲前,家庭大約會增加約500萬的支出,讓不少家庭感到無比沉重。

其實懷孕的婦女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生出唐氏兒,而生下唐氏兒的危險機率將隨著孕婦年齡增加而遞增,然而,大家對於孕育下一代無不抱持「孩子要健健康康生下來」的希望,因此,絕大多數的孕婦會自費接受唐氏症相關檢查。

關於唐氏症的檢查,分為篩檢及診斷等兩種性質,「篩檢結果提供的是危險機率的參考數值,即評估胎兒為唐寶寶的風險高低,若風險值高,會建議孕婦進一步接受侵入性胎兒染色體確診檢查;但即使是風險低的數值,也有可能有生下唐氏兒的風險」。目前依據國健署建議,34歲以下孕婦可在第一孕期或第二孕期擇一做篩檢性質的檢查,而34歲以上與有染色體異常家族史的孕婦,則直接於16〜18週接受診斷性質的羊膜穿刺檢查。

篩檢檢查

他表示,第一孕期與第二孕期的篩檢都以抽取母血進行非侵入性檢查,透過生化值檢測,配合年齡和懷孕周數等,再用電腦精密地計算出懷有唐氏兒之危險機率,但內容有所差異(見下表):

確診檢查

當風險機率高於1/270,則屬於「高風險」,會建議孕婦接受染色體分析檢查與諮詢,以確定診斷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症。染色體檢查包括羊膜穿刺、絨毛膜採樣與臍帶抽血術,其中,羊膜穿刺的安全性較高,且結果較為準確,但因屬於「侵入性檢查」,本身存在約5/1,000的流產風險,「這不免讓一些孕婦猶豫,如高齡產婦或接受人工生殖而受孕的產婦,好不容易懷孕,在面對一項有風險的檢查,即使風險很低,也很難承受」,所以,在進行檢查前,必須要與孕婦做充分的溝通和諮詢,以降低內心的擔憂。

不過,這幾年的染色體異常篩檢有了新的突破,若擔心羊膜穿刺的風險,新興的母血「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依據文獻,對於單胞胎唐氏症的檢查敏感度可達到99.5%以上,精確度亦可以達到98.9%,可提供另一項安全且準確的新世代胎兒染色體檢測方式,對於完全不想承受微小流產風險的孕婦來說,或許是另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但目前費用較貴,也只針對特定染色體檢查,故無法完全取代羊膜穿刺染色體檢查。

11、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

在臺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生率僅次於海洋性貧血,約每40人中就有一位帶因者,這是一種致命性的遺傳疾病,發病年齡從出生到成年皆有可能,依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疾病嚴重度與肌肉受影響程度分為三型。

孕婦可在12〜20周抽血以進行基因篩檢,若為帶因者,配偶也需抽血受檢,再根據父母帶因率推斷胎兒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的機會,必要時,孕婦需接受進一步的遺傳診斷,即經由絨毛採樣、羊膜穿刺或胎兒臍血採樣,進行分析胎兒的DNA,討論胎兒或下一胎的罹病風險。帶因檢測的夫妻,務必接受專業完善的遺傳諮詢,瞭解帶因者並不會發病,但有機會把異常的基因傳給下一代等相關資訊。

認識「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

在孕媽咪的的血漿內,其實有相當比例的游離胎兒DNA片段,懷孕初期(10周起)透過抽取孕婦靜脈血,經過特殊處理,將母體血清中的小片段游離胎兒DNA放大,利用次世代定序儀與精細的生物資訊學分析,即可準確分析胎兒是否有染色體疾病。

12、檢妊娠糖尿病篩檢

妊娠階段,母體中高血糖的血液經由胎盤、臍帶傳給胎兒,若胎兒長期處在高血糖的血液中,易增加胎兒的死亡率及新生兒罹病率,如胎死腹中、巨嬰症或低血糖等,而寶寶長大後也有可能遺傳肥胖型糖尿病;對媽媽的影響則是增加剖腹產的機率、日後成為糖尿病患者的機率增高等。建議在24〜28週接受妊娠糖尿病篩檢──75公克葡萄糖耐糖試驗,如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孕婦須配合醫護人員指導進行飲食及運動控制;若血糖值仍偏高,則需遵照醫囑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治療。

9、自費產檢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多項產前檢查推陳出新,對於掌握母體與胎兒狀況更是有如虎添翼之勢。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自費項目,孕婦可考量自身狀況並諮詢產科醫師,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檢查。

10、唐氏症篩檢

唐氏症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因為多了一條第21對染色體所致,發生率為1/800。唐寶寶出生後,除了有智力發展上的問題外,也常伴隨其他器官的先天異常,照顧上所耗費的成本甚多,不只增加整體醫療及社會的成本支出,根據唐氏症基金會追蹤眾多會員家屬的服務經驗,唐寶寶在18歲前,家庭大約會增加約500萬的支出,讓不少家庭感到無比沉重。

其實懷孕的婦女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生出唐氏兒,而生下唐氏兒的危險機率將隨著孕婦年齡增加而遞增,然而,大家對於孕育下一代無不抱持「孩子要健健康康生下來」的希望,因此,絕大多數的孕婦會自費接受唐氏症相關檢查。

關於唐氏症的檢查,分為篩檢及診斷等兩種性質,「篩檢結果提供的是危險機率的參考數值,即評估胎兒為唐寶寶的風險高低,若風險值高,會建議孕婦進一步接受侵入性胎兒染色體確診檢查;但即使是風險低的數值,也有可能有生下唐氏兒的風險」。目前依據國健署建議,34歲以下孕婦可在第一孕期或第二孕期擇一做篩檢性質的檢查,而34歲以上與有染色體異常家族史的孕婦,則直接於16〜18週接受診斷性質的羊膜穿刺檢查。

篩檢檢查

他表示,第一孕期與第二孕期的篩檢都以抽取母血進行非侵入性檢查,透過生化值檢測,配合年齡和懷孕周數等,再用電腦精密地計算出懷有唐氏兒之危險機率,但內容有所差異(見下表):

確診檢查

當風險機率高於1/270,則屬於「高風險」,會建議孕婦接受染色體分析檢查與諮詢,以確定診斷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症。染色體檢查包括羊膜穿刺、絨毛膜採樣與臍帶抽血術,其中,羊膜穿刺的安全性較高,且結果較為準確,但因屬於「侵入性檢查」,本身存在約5/1,000的流產風險,「這不免讓一些孕婦猶豫,如高齡產婦或接受人工生殖而受孕的產婦,好不容易懷孕,在面對一項有風險的檢查,即使風險很低,也很難承受」,所以,在進行檢查前,必須要與孕婦做充分的溝通和諮詢,以降低內心的擔憂。

不過,這幾年的染色體異常篩檢有了新的突破,若擔心羊膜穿刺的風險,新興的母血「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依據文獻,對於單胞胎唐氏症的檢查敏感度可達到99.5%以上,精確度亦可以達到98.9%,可提供另一項安全且準確的新世代胎兒染色體檢測方式,對於完全不想承受微小流產風險的孕婦來說,或許是另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但目前費用較貴,也只針對特定染色體檢查,故無法完全取代羊膜穿刺染色體檢查。

11、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

在臺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生率僅次於海洋性貧血,約每40人中就有一位帶因者,這是一種致命性的遺傳疾病,發病年齡從出生到成年皆有可能,依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疾病嚴重度與肌肉受影響程度分為三型。

孕婦可在12〜20周抽血以進行基因篩檢,若為帶因者,配偶也需抽血受檢,再根據父母帶因率推斷胎兒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的機會,必要時,孕婦需接受進一步的遺傳診斷,即經由絨毛採樣、羊膜穿刺或胎兒臍血採樣,進行分析胎兒的DNA,討論胎兒或下一胎的罹病風險。帶因檢測的夫妻,務必接受專業完善的遺傳諮詢,瞭解帶因者並不會發病,但有機會把異常的基因傳給下一代等相關資訊。

認識「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篩檢」

在孕媽咪的的血漿內,其實有相當比例的游離胎兒DNA片段,懷孕初期(10周起)透過抽取孕婦靜脈血,經過特殊處理,將母體血清中的小片段游離胎兒DNA放大,利用次世代定序儀與精細的生物資訊學分析,即可準確分析胎兒是否有染色體疾病。

12、檢妊娠糖尿病篩檢

妊娠階段,母體中高血糖的血液經由胎盤、臍帶傳給胎兒,若胎兒長期處在高血糖的血液中,易增加胎兒的死亡率及新生兒罹病率,如胎死腹中、巨嬰症或低血糖等,而寶寶長大後也有可能遺傳肥胖型糖尿病;對媽媽的影響則是增加剖腹產的機率、日後成為糖尿病患者的機率增高等。建議在24〜28週接受妊娠糖尿病篩檢──75公克葡萄糖耐糖試驗,如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孕婦須配合醫護人員指導進行飲食及運動控制;若血糖值仍偏高,則需遵照醫囑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