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期三階段胎兒超聲波檢查

懷孕初期(第1-12周)

第5-6周:確認懷孕狀況, 包括胚胎找床位置、是否為宮外孕。 瞭解子宮狀況, 如是否有子宮肌瘤。

第7-8周:測量頭臀長(CRL)以確定懷孕周數。 確認胚胎數目, 是單胞胎還是多胞胎。

第8-10周:確認胎兒是否有心跳, 排除“空包蛋”(有胚囊無心跳)。 確認胎兒的發育情況。

第11-13周:篩查胎兒染色體異常(超聲波掃描測量胎兒的頸部透明帶)。 若為多胞胎妊娠, 確認胎兒是否有共用的胎盤、羊膜腔的情況。

懷孕中期(第13-27周)

第16-18周:作為羊膜穿刺時的輔助工具。

第20-24周:評估胎兒的器官發育、身體構造等是否有異常, 確認胎兒的大小是否有異常,

Advertisiment
測量羊水指數, 觀察是否有前置胎盤。

超聲波在看什麼?

在20-24周之間做的超聲波檢查, 主要針對胎兒的內臟器官發育及胎盤功能做詳盡的檢查。 其中包括胎兒的外觀形態(如是否有兔唇)、腦室的發育、四肢和指頭數目、脊椎、心臟、胸腔、肝臟、胃、腸、膀胱等的位置與大小, 是否符合妊娠周數。

另外, 也會做多普勒超聲波, 觀察胎兒的臍帶血流情況。 醫師表示, 若某些資料落在“灰色地帶”(偏向異常), 准爸媽也不要太擔心, 醫生一般會要求1個月後再做超聲波檢查來比對結果, 若問題沒有惡化, 一般就表示胎兒的健康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Q&A

Q:太想看到寶寶了, 可以申請多照幾次超聲波嗎?

A:超聲波掃描一般不會對胎兒有不良影響,

Advertisiment
但也並非多多益善。 建議准爸媽應該改瞭解做這些超聲波檢查的用意, 瞭解每次照照超聲波醫師到底都在看什麼。 若孕媽媽為高危妊娠或是有特定疾病的家族史, 可能需要增加照超聲波的次數;如果沒有, 不建議僅僅為了看看胎兒而照超聲波。

懷孕後期(第28-40周)

第28-32周:評估胎兒生長發育情況、羊水量等。 有些異常在這個時期會變得比較明顯。

第36周至足月:評估胎兒的大小、胎兒等, 以決定生產方式。

胎兒體重影響生產過程

進入懷孕後期, 醫師會通過超聲波掃描評估胎兒的大小, 以決定生產方式。 胎兒的體重對於產程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頭圍大的寶寶容易造成產程遲滯, 而腹圍大的寶寶則需要擔心“肩難產”;體重超過3500克的寶寶可能造成生產困難,

Advertisiment
體重低於2500克則屬於體重過輕, 需要擔心寶寶的健康狀況。 胎兒出生時, 體重在2500-3500克, 是最理想的範圍。 在懷孕7個月之後, 胎兒的體重平均每週增加100-200克, 最後一次產檢至生產時相差一周, 平均體重可能會有200-300克的合理誤差。 所以, 超聲波測量胎兒體重的結果是參考值, 並非絕對值。

Tips:問診技巧

“每次照超聲波醫生都沒有表示有異常情況, 為什麼還會發生出生後才發現孩子有肢體殘缺的情況?”

醫師表示, 每次照超聲波, 醫師一定會測量寶寶的大腿骨長, 理應會發現胎兒缺了一條腿, 但若每次測量的都是同一條腿, 自然就不會發現胎兒其實有肢體異常。 建議准爸媽可以化被動為主動, 詢問醫師:“請問胎兒的兩條腿都正常嗎?請問找得到胎兒的兩隻手嗎?”此舉也可以達到提醒醫師的作用,

Advertisiment
讓准爸媽更安心。

胎位的意義:

胎位指的是胎兒在子宮的位置、姿勢, 它對生產方式及生產過程有極大的影響。 懷孕初期, 子宮內空間大, 胎兒可以自由活動, 胎位還沒固定下來, 隨著胎兒逐漸長大, 子宮內的空間越來越擁擠, 胎兒的姿勢會逐漸固定, 胎位在接近足月生產時才有意義, 懷孕36周之後, 胎兒姿勢變動的可能性已較小, 若為臀位、肩膀位、側面位等姿勢, 都可能影響生產方式, 需請醫師評估。

關於胎位

一、頭位

指的是胎兒的頭部最靠近子宮頸, 分娩時最先出來。 一般正常生產都是頭先下降出來, 稱之為“頭骨先露”或“頭位”。

二、臀位

Advertisiment

如果胎兒在子宮內是坐著的姿勢, 屁股在最下麵, 稱之為“臀位”, 而臀位元還可根據胎兒腳的位置, 再細分為雙腿併攏向上打直純臀位、完全臀位((髖關節、膝關節曲屈、雙腳掌向下而坐)、足式臀位(其中一腿或兩腿下伸, 變成腳最接近子宮頸口)。 臀位是最常見的胎位不正的姿勢, 孕媽媽可能需要剖腹產。

三、肩膀位

當寶寶橫在子宮裡時, 分娩時其先露部位為肩膀, 稱之為“肩膀位”。 可能會造成難產。

四、顏面位

有些寶寶雖然頭的位置在最下面, 但是頭卻向後仰伸, 以致臉部面對子宮頸口, 先露部位為臉, 稱之為“顏面位”。

五、複合位

胎兒的身體有兩個部分同時為先露部位, 例如其中一隻手伸展開來放在胎頭旁邊, 則出生時這一隻手和胎頭會一起先出來, 稱之為“複合位”。 稱之為“複合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