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孕婦患尖銳濕疣後要建議其終止妊娠。 原因是除了在妊娠期尖銳濕疣增長速度快、對治療反應差外, 重要的是有可能引起宮內胎兒HPV感染或發生尖銳濕疣, 或在生產過程中胎兒發生尖銳濕疣感染, 也可能在治療尖銳濕疣時發生流產、早產等。 此外, 終止妊娠後也便於尖銳濕疣的治療, 少數人不經治療尖銳濕疣損害也可能逐漸減少、縮小、甚至完全自行消退。 對不願意終止妊娠、並堅持要小孩者,
Advertisiment
1、保持外☆禁☆陰部清潔、乾燥
患者要勤洗外☆禁☆陰部, 保持外☆禁☆陰部清潔、衛生, 保持局部乾燥。
2、注意休息, 加強營養
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疲勞, 加強營養, 提高機體免疫力, 以提高抗病能力。
3、改善下肢血液迴圈
患者要平臥, 抬高下肢, 以改善下肢血液迴圈, 減輕外☆禁☆陰部水腫。
4、選擇對孕婦和胎兒無影響的療法
在治療方面儘量選擇對孕婦和胎兒均無影響的療法。 這些療法要求:①不容易經皮膚粘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毒副作用的化學藥物;②避免全身性或局部損害內用易引起全身性反應的藥物, 以儘量減少孕婦的痛苦。 對孕婦尖銳濕疣患者常選用的療法有三氯醋酸局部治療、冷凍療法、鐳射療法。
Advertisiment
在治療過程中, 若尖銳濕疣損害數目不多, 可一次性徹底去除損害;若損害數目較多, 應分批去除損害;若損害較多、較大 / 損害廣泛、去除損害後很快復發、又是妊娠晚期即將分娩者, 可採取保守的辦法, 即不進行治療或只去除個別較大損害, 其餘的損害不治療, 等待產後再作處理。 但若出現下列情況者要進行治療:①損害較大, 出現壓迫症狀者;②陰☆禁☆道內或外☆禁☆陰尖銳濕疣損害容易出血者。
5、預防流產或早產
對陰☆禁☆道或宮頸部有尖銳濕疣者, 要盡可能避免反復多次使用擴陰☆禁☆器檢查, 以免引起流產或早產。
6、避免經陰☆禁☆道分娩
妊娠晚期要行剖宮產,
Advertisiment
7、產後尖銳濕疣的處理
對孕婦產後尖銳濕疣的處理可先採取等待的辦法, 期望尖銳濕疣能自行消退。 在臨床上, 孕婦尖銳濕疣在產後部分可自行消退(參見第八章尖銳濕疣臨床表現中尖銳濕疣發展結果)。 孕婦產後尖銳濕疣自行消退的可能因素有:①孕婦產後消耗量減少, 營養加強, 提高了機體免疫力;②外☆禁☆陰部有利於HPV增殖和尖銳濕疣增長的濕潤環境得到改善;③內分泌激素水準如孕酮水準恢復正常等。
對產後尖銳濕疣損害數目無減少、損害無縮小、且病情進一步加重者要按常規治療方法積極治療。
Advertisiment
對有浸潤表現的巨大型尖銳濕疣, 應較大範圍切除後進行病理檢查以瞭解有無癌變。 若發生癌變要採取外科根治術。 有學者建議對於侵犯陰☆禁☆莖體廣泛的病例, 需要陰☆禁☆莖部分切除或陰☆禁☆莖全部切除。
總之, 在尖銳濕疣的治療過程中, 不能只考慮單一採用某種療法去除尖銳濕疣損害。 同時,要重視患者全身狀況,如有無其他一些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嚴重消耗性疾病等,若發現有則要積極治療。此外,要調整好患者的精神狀況,耐心向患者講清楚病情,解答患者提出的有關問題,以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及精神壓力,否則患者精神負擔過重繼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會嚴重影響其機體免疫系統功能,進而影響尖銳濕疣的治療。
在尖銳濕疣治療的時間上應越早越好,強調早期治療。儘管有極少數尖銳濕疣可能自行消退,但若延遲治療,會引起病情加重,增加治療上的困難。在臨床上,有一些醫生發現尖銳濕疣患者同時合併有細菌感染、真菌感染或滴蟲感染等疾病時強調先治癒合併感染後再治療尖銳濕疣。作者認為這種方法欠妥,應兩者同時進行。當然這些合併感染對尖銳濕疣治療有很大影響,但等待往往加重了尖銳濕疣,實踐過程中也是如此。
在治療尖銳濕疣方法的選擇上,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自體疫苗1311療法、局部外用藥物療法。
在內用藥物方面主要選擇是免疫增強劑及抗病毒藥。目前仍以干擾素局部或全身性治療為主。 同時,要重視患者全身狀況,如有無其他一些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嚴重消耗性疾病等,若發現有則要積極治療。此外,要調整好患者的精神狀況,耐心向患者講清楚病情,解答患者提出的有關問題,以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及精神壓力,否則患者精神負擔過重繼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會嚴重影響其機體免疫系統功能,進而影響尖銳濕疣的治療。
在尖銳濕疣治療的時間上應越早越好,強調早期治療。儘管有極少數尖銳濕疣可能自行消退,但若延遲治療,會引起病情加重,增加治療上的困難。在臨床上,有一些醫生發現尖銳濕疣患者同時合併有細菌感染、真菌感染或滴蟲感染等疾病時強調先治癒合併感染後再治療尖銳濕疣。作者認為這種方法欠妥,應兩者同時進行。當然這些合併感染對尖銳濕疣治療有很大影響,但等待往往加重了尖銳濕疣,實踐過程中也是如此。
在治療尖銳濕疣方法的選擇上,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自體疫苗1311療法、局部外用藥物療法。
在內用藥物方面主要選擇是免疫增強劑及抗病毒藥。目前仍以干擾素局部或全身性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