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期為4~21天, 一般10左右。 整個病程分為三期:
初期:病程第1~3天, 有高熱、嘔吐、頭痛、嗜睡;
極期:病程第4~10天, 頭痛加劇, 自好睡、昏睡至昏迷, 驚厥或抽痙, 肢體癱瘓或假直, 有腦膜刺激征及顱內壓增高表現, 深度皆迷病人可發生呼吸衰竭。 顱內病變部位不同還可出現相應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此期持續10天左右;
恢復期:多數病人體溫下降, 神志逐漸清醒, 語言功能及神經反射逐漸恢復, 少數人留有失語、癱瘓、智力障礙等, 經治療在半年內恢復, 半年後仍遺留上述症狀稱之為後遺症。
潛伏期4~21天, 一般為10~14天。 病毒初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
Advertisiment
初熱期 病程第1~3天, 體溫在1~2日內升高到38~39℃, 伴頭痛、神情倦怠和嗜睡、噁心、嘔吐。 小兒可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
極期 病程第4~10天, 進入極期後, 突出表現為全身毒血症狀及腦部損害症狀。
高熱 是乙腦必有的表現。 體溫高達39~40℃以上。 輕者持續3~5天, 一般7~10天, 重者可達數周。 熱度越高, 熱程越長則病情越重。
意識障礙 大多數人在起病後1~3天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如嗜睡、昏迷。 嗜睡常為乙腦早期特異性的表現。
Advertisiment
驚厥或抽搐 是乙腦嚴重症狀之一。 由於腦部病變部位與程度不同, 可表現輕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驚厥, 也可為全身性陣發性抽搐或全身強直性痙攣, 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
呼吸衰竭 是乙腦最為嚴重的症狀, 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主要是中樞性的呼吸衰竭, 可由呼吸中樞損害、腦水腫、腦疝、低鈉性腦病等原因引起。 表現為呼吸表淺, 節律不整、雙吸氣、歎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樞性呼吸衰竭可與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時存在。 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動度減弱、發紺, 但節律始終整齊。
高熱、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腦急性期的三聯症,
Advertisiment
腦膜刺激征 較大兒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 嬰兒多無此表現, 但常有前囪隆起。
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若錐體束受損, 常出現肢體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 巴彬斯基征陽性。 少數人可呈軟癱。 小腦及動眼神經受累時, 可發生眼球震顫、瞳孔擴或可縮小, 不等大, 對光反應遲鈍等;植物神經受損常有尿瀦留、大小便失禁;淺反身減弱或消失, 深反射亢進或消失。
其他 部分乙腦患者可發生迴圈衰竭, 表現為血壓下降, 脈博細速。 偶有消化道出血。
多數病人在本期末體溫下降, 病情改善, 進入恢復期。 少數病人因嚴重併發症或腦部損害重而死於本期。
恢復期 極期過後體溫在2~5天降至正常,
Advertisiment
(四)後遺症期 雖經積極治療, 部分患者在發病6個月後仍留有神經、精神症狀, 稱為後遺症。 發生率約5~20%。 以失語、癱瘓及精神失常最為多見。 如繼續積極治療, 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根據病情輕重, 乙腦可分為4型:
輕型 患者神志始終清晰, 有不同程度嗜睡, 一般無抽搐, 腦膜刺激不明顯。 體溫通常在38~39℃之間, 多在一周內恢復, 無恢復期症狀。
中型 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 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Advertisiment
重型 神志昏迷, 體溫在40℃以上, 有反射或持續性抽搐。 深反射先消失後亢進, 淺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強陽性, 常有定位病變。 可出現呼吸衰竭。 病程多在2周以上, 恢復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及癱瘓表現, 部分病人可有後遺症。
暴發型 少見。 起病急驟, 有高熱或超高熱, 1~2天后迅速出現深昏迷並有反復強烈抽搐。 如不積極搶救, 可在短期內因中樞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倖存者也常有嚴重後遺症。
乙腦臨床症狀以輕型和普通型居多, 約占總病例數的三分之二。 流行初期重型多見, 流行後期輕型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