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危機的時代語境下, 作為父母, 我們期望孩子有孝心, 但又困惑重重:怎麼樣才是“孝”?需要後天培養還是順其自然?孩子那麼小, 他能懂嗎?如何做, 才能不流於形式, 不知行脫節呢?
孝, 需要培養嗎?
孩子小時候並不懂得主動照顧父母
正常的孩子在小時候都不會主動照顧媽媽,
Advertisiment
許多父母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很低
據調查, 許多父母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是很低的。 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媽, 我走了, 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媽好, 我回來了。 ”就相當滿意。
Advertisiment
相較於技能早教的無孔不入, 不妨給“孝子培養”一席之地
有關技能訓練和知識灌輸的各類“早教”霸佔孩子們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 那麼, 比技能、知識更為關鍵的道德倫理和人文素質, 是不是就連一席之地都不配有呢?在孩子們這一張張白紙上, 究竟該先寫好“人”字, 打好做人的基礎, 還是迫不及待的寫滿技能, 倒是更值得反思。 從這個意義上說, “孝子培養”至少並不比“技能早教”更加出格。
Advertisiment
孝道教育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進行
真正的孝道教育是一項持續的系統工程, 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 缺一都不可。 有網友說的好, “孝心是一顆種子”, 在兒童時代的孝心教育就是“播種”, 但這顆孝心的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 還要取決於後期教育的跟進和社會大環境的薰陶。 這就意味著孝道教育應該成為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而社會性和家庭的教育引導也尤為重要。
培養孩子孝心, 家長該怎麼做?
父母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孩子耳濡目染, 自然會模仿父母。 父母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孩子也會變得孝順。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知道長幼有別, 尊重父母
許多家庭中,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並非在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上:要麼就是疼愛過度, 要麼就是過於嚴厲。 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 我們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 孩子應該在我們的幫助與指導下生活與學習, 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 我們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獨立的空間, 孩子才有思考的餘地。 否則, 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 就變成了我們跟孩子要孝敬, 而不是孩子主動孝敬父母了。
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學會感恩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 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來的, 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
Advertisiment
別讓“孝”流於形式
洗腳敬孝不是唯一標準, 應該從多方面、多方式進行。 得根據學生們的特點, 採取他們能夠接受或樂於接受的方式去實施, 否則, 教育就會流於形式。
給孩子創造為父母做事的機會
給孩子創造為父母做事的機會, 接受孩子對父母表示孝敬的行為。 當孩子把好吃的東西給媽媽, 而媽媽卻拒絕了, 之後孩子便不會再有這樣的行為了。 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示贊許、感謝, 孩子就能在心中留下一個關心父母、為父母做事能使他們高興的印象。開始也許這種印象很淺,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難以磨滅的烙印,孝敬父母就會成為自覺的行動了。
從生活細節開始培養孩子的孝心
要把孝心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體驗時,才能體會父母付出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能力幫父母,為父母分憂解愁。比如,聽從父母對於飲食起居、生活制度和用品購買的合理安排,樂於接受父母的正確要求,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
(責任編輯:Coco) 孩子就能在心中留下一個關心父母、為父母做事能使他們高興的印象。開始也許這種印象很淺,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難以磨滅的烙印,孝敬父母就會成為自覺的行動了。
從生活細節開始培養孩子的孝心
要把孝心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體驗時,才能體會父母付出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能力幫父母,為父母分憂解愁。比如,聽從父母對於飲食起居、生活制度和用品購買的合理安排,樂於接受父母的正確要求,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等。
(責任編輯: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