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56歲時,你希望是什麼樣子?

▲這是一部從1964年拍到2005年的紀錄片, 導演選擇了14位英國不同階層的七歲小孩子, 每七年進行一次拍攝。 7歲, 14歲, 21歲, 28歲, 35歲, 42歲, 49歲, 56歲。

觀眾們與導演一起傾聽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夢想、探尋他們生活的現實, 親眼見證了孩子們最為真實而震撼的一生, 從孩子到老人的全過程。

▲創作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其實很簡單, 不同階級出身的孩子們代表了當時英國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 因此孩子們其實是英國的縮影, 他們的成長也是英國的成長。

導演組假定:
孩子的出身階層決定了他們未來的生活與幸福感。
對於1964年的他們來說:
“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
Advertisiment
現在都只有七歲”。

在每一次相隔七年的拍攝中, 我們總能看到不同的出身給他們帶來生活上的不同。
小時候, 出身富裕的孩子參加各種高級運動與社交活動、一般人家的孩子發展著普通的興趣愛好、而貧窮階層的孩子則處於打架、挨打與挨餓的生活中。

在稍微長大些的青年與成年期, 有錢人家的孩子對未來有了清晰的規劃、住在大別墅裡、所交之友也都是高級知識份子;普通人家的孩子變成老師或事務員、有個普通的家庭;而貧窮人家的孩子基本都是輟學、早婚早育、經濟困頓。
我們不能否認, 出身與家庭背景的確給孩子們帶去了很多的影響, 導演組最初的假設仿佛是對的:富人的孩子依舊有錢,
Advertisiment
窮人的孩子也照常困頓。

但是, 這部紀錄片更加深遠的意義, 在於觀眾看完之後會更加注意主角們身上的獨特性。 階層即便是一種劃分方法, 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經濟能力即便是基礎而重要的因素, 但幸福感並不是隨著金錢的增加而累積的。
有很多出身並不富貴的孩子, 最終靠著重要的決定與自己的努力, 過上了幸福充實的生活。
有了好出身, 未來一定好嗎?沒有好出身, 未來一定糟嗎?
不!

▲從這部紀錄片中, 我們可以看到,

讓孩子未來過上幸福生活的, 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從小接受的鼓勵讚賞:一句鼓勵可以點亮孩子的一生,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在要求孩子努力之前先表揚表揚他吧。
Advertisiment
父母的思維習慣與眼界:是否喜愛閱讀、三觀是否正確, 都與父母本身的表現有關。 作為孩子的模範與榜樣, 請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情。 不要一意孤行、怨氣爆棚、經常崩潰, 否則孩子長大了只會跟你一樣。

健康坦然的心態:孩子能否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面對家庭的變故, 他們能否坦然接受?培養孩子全面思考問題、坦然接受現實, 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 明確的愛好及持之以恆的勤奮努力:這一點建立在以上三點的基礎之上, 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他就會自覺地去朝這方面努力。 通過奮鬥, 打破階層差異並不在話下。
我們可以看到7歲時還是朝氣蓬勃的面孔, 56歲時就飽含風霜、失意困頓;也可以看到7歲時被追著打的可憐小孩,
Advertisiment
到了56歲可以在自己的別墅中暢談這充實的一生。
那麼, 讓我們倒著來想想自己與孩子的一生。 你想讓孩子56歲時是什麼樣子, 那麼你現在就應該有所行動。
你孩子的未來, 現在在你自己的手上。 所以, 請認真對待, 請務必加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