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6歲前必須立下的6條規矩

現在的爸爸媽媽, 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 但是, 一味地縱容, 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孩子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規矩長大了孩子自然就懂”……這樣的父母, 教育出來的孩子, 容易變得自私、沒禮貌, 甚至是叛逆。

無規矩不成方圓, 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發育期, 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 孩子容易為所欲為, 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 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 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很多父母都在被這些問題難住了,

Advertisiment
今天, 小編就給您排憂解難, 看看6歲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規矩一: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孩子有怎樣的行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樂樂在幼稚園裡跟小朋友搶東西, 小朋友不給他他就開始打他, 還罵他說:“你要是不給我, 我就讓我哥哥把

你變成殘疾!”……樂樂這樣的做法, 就是粗野、粗俗的行為。 這一類的孩子喜歡採用暴力的手段, 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 來實 現自己的願望。 但是, 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 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首先, 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

Advertisiment
明確地告訴他:“樂樂以後不能這樣做了, 這是粗野的行為, 是要挨

批評的!”然後讓孩子自己反省, 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比如媽媽可以問:“樂樂現在知道錯了, 那麼以後要玩小朋友的玩具, 應該怎麼做呢?”爸爸 媽媽心平氣和地引導, 在這樣的環境中, 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 這時候也要適當地給他鼓勵, 並給他立下這條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 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何處理已經自己的情緒, 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 等他長大後, 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 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Advertisiment

規矩二: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 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 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 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 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 他

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 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樂樂一樣, 總是說:“媽媽是我的, 爸爸也是我的, 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媽媽牽著其他 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別人拿走了, 樂樂就會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 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還記建立自我意識, 可以拿著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 這一件是爸爸的, 這個是媽媽 的。 ”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 斷, 並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 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 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 這種概念的區分, 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 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規矩三: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 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 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 等著媽媽幫他收拾殘局。 很多媽媽們都不會說什麼, 覺得“孩子還小, 也不懂收拾, 幫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實6歲前的孩子, 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 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

Advertisiment
讓他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 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 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 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 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 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 而且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 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在收拾

書桌的過程中, 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 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 長大後, 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 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 生活也會更 加整潔。

規矩四:誰先拿到誰先使用, 後來者必須等待

在家裡, 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 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 飯先給孩子吃, 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 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謙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 我為中心,覺得“爸爸媽媽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後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規矩五:不可以打擾別人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

地打斷。而且現在許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而且還會高興地回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讓成不顧一切打擾別 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你想想,如果寶寶在睡覺,小朋友 老是過來跟你說話,寶寶會高興嗎?”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規矩六: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其實,6歲前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理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抓住機會,從小就教育他“做了錯事要道歉,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 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6歲前的孩子,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減少一點對孩子的溺愛,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

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而且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也會喜歡上遵守規矩的“遊戲”,在“遊戲”中健 康地成長起來。

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謙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 我為中心,覺得“爸爸媽媽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後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規矩五:不可以打擾別人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

地打斷。而且現在許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而且還會高興地回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讓成不顧一切打擾別 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你想想,如果寶寶在睡覺,小朋友 老是過來跟你說話,寶寶會高興嗎?”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規矩六: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其實,6歲前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理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抓住機會,從小就教育他“做了錯事要道歉,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 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6歲前的孩子,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減少一點對孩子的溺愛,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

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而且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也會喜歡上遵守規矩的“遊戲”,在“遊戲”中健 康地成長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