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昕4歲了, 是個很愛鬧的小女孩。 今天晚上朋友來做客, 帶來了個同齡的小孩慧慧。 兩個同齡的孩子, 會比較玩的來吧。 作為東道主, 昕昕被家長要求很熱情, 被要求主動拿出玩具來分享。 可是她們玩著玩著, 昕昕居然打了慧慧, 慧慧就哭了。 兩家大人看的莫名其妙, 一家的在安慰慧慧不要哭, 一家的在說昕昕怎麼那麼不懂事。 然後兩家家長彼此安慰著:這麼小的孩子鬧點彆扭很正常。
兩方家長, 兩個孩子。 這四個世界裡, 各自在自己的世界裡出演著一部戲, 然後彼此不分享, 沒有溝通和互動。 表面上一團和氣,
Advertisiment
我想這樣的場景應該很常見。 在唧唧歪歪很費力才能聽懂的孩子那裡, 他們常常很不懂事, 抱著自己的玩具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 兩個人為爭一個玩具爭的大動干戈, 不顧情境大吼大叫吵的大人心煩, 在客人和客人的孩子面前毫無禮貌。 然後大人們都勸著自己的孩子, 你該讓著人家, 你該寬容, 你該熱情, 你該理解, 用他們的方式勸著。 然後大人們也很匪夷所思:只是一個玩具, 給人家玩玩又怎麼了, 人家又不會不還你了。 再說那麼一個小玩具至於麼, 又不是什麼好東西搶來搶去。 大人們除了哄孩子就是在哄孩子了。 全然不知道孩子們的世界裡, 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也很詫異, 是什麼讓孩子變得這麼自私不懂事,
Advertisiment
我頓時間明白了。 下午的時候, 我們剛花13塊錢給昕昕買了一隻毛絨玩具小兔子, 那是我們帶昕昕在超市里逛的時候她非常中意的毛絨玩具。 她很喜歡這個毛絨玩具, 並且一直抱著她在跟她對話。 昕昕總是自豪的跟我們說:小兔兔說了,
Advertisiment
在這兩個孩子的世界裡, 也發生了不一樣的一個心理過程。 在昕昕的世界裡, 小兔子不是一個毛絨玩具, 而是一個友好的夥伴, 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神。 放在地上我都不忍心, 你居然拿著脖子掐她, 我要保護我的兔兔, 我就要替她打你。 打到你哭後, 我就惡狠狠的看著你:怎麼樣, 知道錯了吧, 看你還敢不敢欺負我的兔兔。 在慧慧的世界裡, 小兔子只是一個毛絨玩具, 我想玩玩而已。 在慧慧的世界裡, 她感到很莫名其妙, 你怎麼突然就打我, 你憑什麼要打我,
Advertisiment
兩方家長, 也不知道孩子的世界發生了什麼, 只是用力哄著。 家長們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拿其他玩具來誘惑, 以此達到讓孩子停止哭的目的。 但是孩子的世界裡發生了什麼, 他們不會過問。 家長的世界裡, 孩子只是不懂事, 孩子只是太小。
昕昕常常“不懂事”。 媽媽包餃子的時候他會去踢面盆, 或者抱著一塊面就跑。 飯桌上昕昕會當著客人的面用手去抓菜。 剛換上的新衣服, 昕昕會一屁股做在地上……
面對這些“不懂事”的時候, 家長你常常在做什麼呢?你怎樣跟孩子溝通的呢?
家長們常常創造了一個對立的世界:我是大人, 你是孩子。 家長們常常用自己的眼光和世界去要求孩子:你該聽話,
Advertisiment
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這很重要。 你只有真正去瞭解他, 理解他, 成為他的朋友, 你才能真正關心到他的成長。 成為他的朋友, 不僅是要陪他玩, 哄他開心, 更要走入他的內心, 聽他的心聲, 站在他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替他著想, 完成共情。 總之, 你要像真的對待一個朋友一樣對待他, 並尊重他是一個和你一樣的人。
孩子也是人, 也是有心聲的。 孩子也需要表達他的心聲。
一味的阻止,指責,訓話,安慰。這些事情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效果,除了讓孩子暫時不哭,然後學會做人後,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反而讓他覺得很委屈,你是我的父母,為什麼你不理解我反而要指責我。他開始學會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卻開始漸漸的失去了自己。所以你會發現很多人長大後真的很有禮貌很懂事很優秀,但是就是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活得並不開心。
很多育兒專家都在告訴家長們說話的時候要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很多家長做到了,但是沒有效果,因為他們的身體降下來了,但他們的音調並沒有降下來。蹲下來的意思就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如果他發脾氣了,你要關心他為什麼生氣而不是阻止他生氣。如果他哭了,你要關心他為什麼哭而不是阻止他哭。這才是對朋友的尊重和關心。你要先清楚他怎麼想的,才能真正的關心到他。你要聽他哭著說完,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以為你想到的原因。
即使你猜到了原因,你也要讓他說完。在內心得到表達後,孩子的情緒就會釋放掉一半了。他得到了關心,得到了溫暖,得到了愛。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尊重。孩子只有在自己得到過並感受過尊重後,他才有可能真正學會去尊重別人。
孩子學做人也必然是這樣學會的。做人的道理,是慢慢通過影響來學會的,通過別人的行為或者道理,然後經過自己的實踐,在自己的感受裡完成昇華,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教會“我應該”。這很不同,前者是自己學會的,是有自我的,他懂得做人但是價值感並不低。後者卻是被強迫灌輸的,他知道該怎麼做事,卻不知道怎麼做自己。
只有把孩子真正還原為人,去尊重,去理解,孩子才可能健康的成長。他除了是我們的孩子這個角色外,也是一個人,具備正常人所具有的需求。此時家長能做的就是,不妨放下評判,聽聽他的心。一味的阻止,指責,訓話,安慰。這些事情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效果,除了讓孩子暫時不哭,然後學會做人後,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反而讓他覺得很委屈,你是我的父母,為什麼你不理解我反而要指責我。他開始學會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卻開始漸漸的失去了自己。所以你會發現很多人長大後真的很有禮貌很懂事很優秀,但是就是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活得並不開心。
很多育兒專家都在告訴家長們說話的時候要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很多家長做到了,但是沒有效果,因為他們的身體降下來了,但他們的音調並沒有降下來。蹲下來的意思就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如果他發脾氣了,你要關心他為什麼生氣而不是阻止他生氣。如果他哭了,你要關心他為什麼哭而不是阻止他哭。這才是對朋友的尊重和關心。你要先清楚他怎麼想的,才能真正的關心到他。你要聽他哭著說完,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以為你想到的原因。
即使你猜到了原因,你也要讓他說完。在內心得到表達後,孩子的情緒就會釋放掉一半了。他得到了關心,得到了溫暖,得到了愛。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尊重。孩子只有在自己得到過並感受過尊重後,他才有可能真正學會去尊重別人。
孩子學做人也必然是這樣學會的。做人的道理,是慢慢通過影響來學會的,通過別人的行為或者道理,然後經過自己的實踐,在自己的感受裡完成昇華,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教會“我應該”。這很不同,前者是自己學會的,是有自我的,他懂得做人但是價值感並不低。後者卻是被強迫灌輸的,他知道該怎麼做事,卻不知道怎麼做自己。
只有把孩子真正還原為人,去尊重,去理解,孩子才可能健康的成長。他除了是我們的孩子這個角色外,也是一個人,具備正常人所具有的需求。此時家長能做的就是,不妨放下評判,聽聽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