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偷拿”家長勿急著發怒

遇到孩子“偷拿”的行為, 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震驚和憤怒, “小時偷針, 長大偷金”的古話也頓時在腦海中浮現。 孩子會“偷拿”,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我”的是非界限模糊

年齡較小(2~3歲)的孩子通常沒有“你的”、“我的”之分, 也分不清“偷”和“拿”的區別。 他們見了自己喜歡的東西, 就要拿過來“據為己有”, 更不把“拿”家裡錢當成嚴重的錯誤。 他們內心沒有規則, 缺少現實感。 所以, 兩三歲的孩子也不會“偷”, 因為他們的行為是無意識的。

2.需求未被滿足

有的家長想從小培養孩子的節儉精神, 幾乎不給孩子零花錢。 還有些家長覺得,

Advertisiment
孩子不愁吃穿, 理所應當地認為他們的需要已經可以滿足, 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 看到同學、朋友的某樣東西很喜歡, 自己卻得不到, 就可能在欲望和需求的支配下, 找機會拿家裡的錢或別人的錢或物。

3.發洩內心不滿

部分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內心挫折時, 可能會用偷竊來發洩內心的不滿或反抗。 比如幼稚園老師偏愛一些孩子, 讓他們隨意玩玩具, 有些相對受冷落的孩子就可能在不公平感和嫉妒心的驅使下, 私下拿走別人的玩具。 再比如, 有些家長工作太忙, 沒時間陪孩子, 孩子也有可能通過偷東西等行為換取家長關注。

4.不良榜樣的影響

前幾年盛行網路的偷菜遊戲, 讓不少家長投入其中。 但他們沒有想到,

Advertisiment
孩子可能會以家長為榜樣, 認為“偷”是一種很好玩的遊戲。

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 家長的處理方式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平息怒火, 問清原因

發現孩子偷東西, 父母要先冷靜兩分鐘, 再和顏悅色地瞭解原因。 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 孩子說出的理由是表面的還是深層的, 以免治標不治本。

第二步:對症下藥, 解決當下問題

首先, 體罰和忽視都是不正確的, 應分析內在原因, 對症下藥。 若是孩子欲望得不到滿足, 應告訴他, 遇到想要的東西應跟父母溝通;如果是因為孩子長期被忽視, 家長應反思自己, 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在學校、幼稚園受到不公平對待, 那家長要主動跟老師溝通。

Advertisiment

第三步:制定規則, 預防為主

首先要借機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物權概念, 告訴孩子, 家裡哪些東西是爸爸的, 哪些是媽媽的, 未經允許不能隨便動, 不管誰犯錯都要受懲罰。 其次, 適度給孩子零花錢。 父母可以每週給孩子適當的零花錢, 同時教會怎樣有計劃地使用, 控制見啥要啥的欲望, 但不要粗暴地控制零花錢的使用。 最後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及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多觀察他們的言行。 比如一個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敏感和偏激, 就可能是遇上了什麼問題。 父母不妨主動出擊, 幫孩子解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