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嬌生慣養、百般呵護, 父親角色的缺失;幼稚園教師多為女性以及缺乏適合男孩玩耍的器材和遊戲;傳統的讀寫表達教育模式更加適合女孩的智力特徵, 再加上社會大環境要求遵規守紀、人們更加喜歡“乖寶寶”等等, 這一系列因素促使現在一些小男孩的氣質偏向於女性化, 也就是“太娘”。 在家庭教育上, 家長往往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家長保護得太多, 孩子做事情會畏首畏尾, 獨立性就差。 與溺愛相反的是, 有些父親的專制教育也對孩子的成長起了反作用。 對此, 有專家解釋,
Advertisiment
進行性別教育
心理研究指出, 人在3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 為避免孩子性格發展出現偏差, 最好從3歲前就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 如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異。 建議性別教育的內容, 讓男孩子瞭解到健康男孩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認識男孩與女孩的人際關係、愛好有何區別等。 性別教育不是要專門提的, 而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贊許孩子和他性別相匹配的行為。
父親承擔更多教育責任
孩子是從母親身體裡面分離出來的, 他兩歲以前主要和母親建立信賴、安全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多參加集體活動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在運動和對抗中鍛煉他們的競爭意識、抗壓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平時書本上學習的知識是抽象的, 沒有和具象結合, 在大腦中的附著力不強。 通過活動這種典型的體驗式學習方式, 可以讓場景在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Advertisiment
承擔家務勞動
現在的家庭和學校給孩子灌輸的理念是, 只要學習好就可以, 這讓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責任感不強。 家長要給孩子勞動的機會, 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家中應該承擔的責任。 並且勞動習慣與自理、自立能力是連在一起的。 在家務勞動中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在家務勞動中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動手能力, 並有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和對事情分析、判斷、安排的統籌能力的鍛煉, 使孩子能夠更好地認識事物。
心理暗示
從小讓男孩做自己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