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戀父情結”的對策

如果我們問一個3歲到6歲之間的孩子:“你是誰?”他(她)都會告訴你, 他(她)叫什麼名字。 如果我們問:“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孩子一般都不會答錯。

這說明, 3歲以上的孩子都出現了兩項看來不起眼, 卻至關重要的心理發育。

首先, 通過自己所獨有的名字, 孩子已經能夠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 他(她)已經具有初步獨立的自我。 也正是在3歲以後, 孩子能夠初步地自己照顧自己, 在生活需要方面開始擺脫對父母的完全依賴。

其次, 通過大人的灌輸, 孩子已經能夠分辨男女並能把自己劃進男或女的範圍。 這就是最初步的性別角色的形成,

Advertisiment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順利地發育到這一步。

“戀父情結”的機制, 《心理學大詞典》釋義“戀父情結”時指出:“……在性☆禁☆器期, 她逐漸認識到自己沒有男性生☆禁☆殖☆禁☆器, 因而埋怨母親並妒忌母親佔有父親。 ”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 個體性心理的發展, 經歷如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口腔期。 從出生到l。 5歲, 動欲區是口, 嬰兒從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滿足。

第二階段:肛門期。 從1。 5-3歲, 動欲區是肛門, 幼兒從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滿足。

第三階段:性☆禁☆器期。 從3-6歲, 動欲區是外生☆禁☆殖☆禁☆器, 幼兒開始注意性別, 出現好奇心。

第四階段:潛伏期。 從6-12歲, 幼兒的性☆禁☆欲潛伏下來, 避開異性, 以同性為伍。

第五階段:成熟期。 與青春發育同步, 男女均從與異性接觸中尋求樂趣。

Advertisiment

個性發展到“性☆禁☆器期”, 混沌初開, 開始注意起兩性的差異。 女孩發現男孩有小雀雀, 站著小便, 像只驕傲的公雞, 說有多神氣就有多神氣, 而自己小便必須蹲著, 無比委屈, 感到矮人一等。 從而埋怨起生她的母親來;而母親又是父親的疼愛對象, 於是, 在埋怨的基礎上又添了一層妒忌。

據研究, 女孩這種對母親的埋怨與妒忌的交織情緒, 發展成為反母親父的“戀父情結”, 一般需要三個條件:

一是家庭裡陽盛陰衰;

二是父女相依為命, 或父女親近超過母女的親近;

三是女孩個性內向, 心理稚嫩, 富含“嗲”氣。

“戀父情結”是性心理障礙, 亦稱性心理倒錯, 即生理上進入“潛伏期”或“成熟期”, 而性心理卻嚴重滯後, 仍停留在“性☆禁☆器期”, 猶若蝌蚪變青蛙,

Advertisiment
變成了青蛙卻仍留下蝌蚪時代的尾巴, 不成熟。

“戀父情結”的要害, 是可能阻礙長大後走近異性, 走向婚戀。 困於某種原因, 即使走進婚戀, 亦身在曹營心在漢, 無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 因為她仍在深深地依戀著父親, 無法實現把感情從父親身上轉移到丈夫身上。

“戀父情結”的對策

第一, 性的教育。

實際上, 就是性的補課教育, 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性的社會角色教育, 讓孩子明白“男女有別”, 教育孩子從依戀父親中解脫出來;二是幫助孩子走向同齡同性夥伴, 結交同性朋友, 為將來青春期結交異性朋友做好墊鋪。

第二, 行為配合。

孩子的“戀父情結”, 既源於其嬰幼兒期父愛的過溢與母愛的不足, 因此, 矯枉時必須過正:一方面,

Advertisiment
作為父親, 應堅定而巧妙地暫時疏遠女兒;另一方面, 作為母親, 則應急起直追, 行為上親近。 再親近女兒, 滿足女兒的愛欲依附。

從精神分析理論看如何應對戀父情結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 “戀父情結”是性心理障礙, 亦稱性心理倒錯, 一般源於3~6歲的時候沒有得到正確的關愛和適當的教育。 “戀父情結”的要害, 是可能阻礙長大後走近異性, 走向婚戀。 基於某種原因, 即使走進婚戀, 亦“身在曹營心在漢”, 無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

因為她仍在深深地依戀著父親, 無法實現把感情從父親身上轉移到丈夫身上。 所謂“戀父情結”, 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這麼釋義:“女兒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緒。 佛洛德把小女孩對父親的深情專注,

Advertisiment
想把母親置諸一邊, 取代她位置的願望, 即‘愛父嫌母’的潛在願望, 稱為戀父情結。 ”

戀父情結的發生, 只要留心, 在很早的時候就可以發現端倪。 比如有的孩子將父親常用的東西(如雨傘、打火機)帶到幼稚園, 吃飯、睡覺、遊戲都抱著他, 老師一旦乘她午休時將其拿走, 兒童就會大哭, 有的甚至用頭撞地, 直到昏死過去。 對於其他人的同類物品, 她並不接受。 這個時候,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了。 如若不然, 待年紀大了以後, 那種情結有可能變得更強烈, 難以控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