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跟風搗蛋”,究竟是為何?

一封媽媽的來信:孩子為什麼愛模仿“壞行為”

我家孩子上幼稚園小班, 是個很調皮的男孩。 最近我發現他很愛“跟風”, 比如上課時, 只要有個小朋友故意大笑或者搗蛋, 他立馬模仿;有一次帶他上興趣班, 主題是貼畫, 他開始貼得挺好的, 但有個小朋友故意貼歪, 他立馬“跟風” , 貼歪後哈哈大笑。

更關鍵的是, 別的孩子搗蛋後, 老師一說, 立馬就“收回來”了, 而他卻好像很難“收回來”, 要持續很久, 真的很頭疼。 雖說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可他為什麼不模仿好行為, 就愛模仿壞行為呢?

另外, 也有很多同齡孩子不是這樣的,

Advertisiment
好像我家孩子特別容易受別人“搗蛋”行為的影響, 而且明知道這是不被允許的, 還是忍不住要跟著做。 說過他好多次, 也沒用, 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讀

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和家庭教養方式息息相關。 但是單憑這封信, 我們還無法獲知太多的資訊。

雖然“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一個表現, 比如當孩子為了融入一定的群體, 想表示友好關係時, 會主動地去役仿能讓對方產生認同感的行為。

但是如果孩子總是模仿一些不被大家認同的行為, 並且“樂此不疲”, 那確實需要從家庭教養方式等方面來解讀和剖析了。

“跟風搗蛋”背後的緣由

家庭教養方式較為嚴厲, 尋求突破規則的“卡口”

當孩子2歲以後, 自我意識越來越強,

Advertisiment
會有挑戰父母權威、打破規則的欲望, 以顯示自己的“能量”有多大。 但如果所處的家庭教養氛圍是較為嚴厲的, 比如父母有很多的“消規戒律”, 如果觸犯了, 就要給予嚴厲的懲罰, 並且父母很少傾聽孩子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在這種環境下, 孩子的內心其實是比較壓抑的。 但一旦找到發洩的契機後, 就會釋放出來。

比如來信中的那個孩子, 當群體中所有的人都“墨守成規”時, 一貫秉承的教養(規規矩矩地做個“好孩子”)不會讓他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一旦發現有人打破了這個既定的規則, 他潛在的“對規則的挑戰欲”就會被激發, 如跟著一起起哄, 或者搞怪等等。

不在乎得到何種反應, 只是需要聚焦的效果

Advertisiment

另外, 孩子對“搗蛋”的“熱衷度”也和他對關注的需求度息息相關。 如果孩子在家中受到的關注較少, 例如父母平時工作較忙, 對孩子的陪伴鉸少, 可能會讓孩子想通過“模仿搗蛋行為”來獲取關注。

還値得一提的是, 如果孩子在家中受到的關注過多, 如平時全家人總是圍著孩子轉, 也會讓孩子對“被關注”的需求格外高。 當他處在一個“自己不那麼受關注”的群體中時, 會想要通過一些行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至於大家對他這沖行為的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 孩子並不在乎, 因為他需要的是大家在他身上聚焦的效果。

“跟風搗蛋”持續不斷, 家長要反省

其實上幼稚園小班的孩子, 已經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

Advertisiment
即他能夠觀察發現在別人眼裡是被接納的還是不被接納的, 並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 如果一些“不被接納”的行為三令五申之後, 仍舊不斷地在孩子身上出現, 那家長就要反省了。

給孩子貼標籤, 讓孩子覺得“這行為”于自己很正常

如果孩子每次出現“跟風搗蛋”的行為時, 家長都反復訓斥道:“你怎麼老愛‘跟風’, 好的不學盡學壞的! ”那麼, 這就相當於給孩子貼了一個“愛跟風學壞樣”的標籤, 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暗示:這樣的行為, 對自己來說是很正常的, 因為我就是這樣的。

反應過激, 只讓孩子識別了情緒

當孩子出現“跟風搗蛋”的行為時, 如果家長表現得情緒過於激烈, 如長時間地大聲批評孩子, 甚至還打罵孩子, 那麼,

Advertisiment
讓孩子主要感受到的只是家長憤怒的情緒。 而這種情緒會感染到孩子, 讓他產生害怕、焦慮。

當孩子處在害怕的心理狀態下時, 是無法很好地去消化理解家長言語所表達的內容的,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 因為他關注到的只是“媽媽又生氣了”, 而不是“媽媽希望我怎麼做” 。

孩子出現逆反心理, 本能地遮罩掉一些資訊

我們前面說過, 幼兒期的孩子已經能通過觀察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相應的調整。

對於有些孩子來說, 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遭到否定或不被接納時, 確實會去改善或糾正。 但對於有些性格較為強勢叛逆的孩子來說, 卻並不是這樣, 尤其是當遭到訓斥時, 他們會感到自己“此刻是被對抗的”, 本能地會在心裡豎起一道屏障,遮罩掉你談話的內容,並且和你“對著幹”——你越不希望出現的事,越是要做。

平常心看待“搗蛋”,恰當引導

搗蛋行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嚴重

由於從小生長壞境的影響,或者來自於群體比較的壓力,很多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心中都有一套自訂的“好孩子標準”,當孩子走到“標準”以外時,家長就會感到焦慮、緊張,希望他能夠儘快回到“正途” 。其實,很多時候,搗蛋行為沒有想像得那麼嚴重,比如來信中提到的那樣,上課時,跟風“哈哈大笑”;上興趣班時,跟風將畫貼歪……這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種行為太過常見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些孩子還是敢於打破規則、挑戰權威的,這也是孩子思維活躍性發展的一種表現。

你不贊成的行為,忽略、淡化,不要反應過激

如果孩子出現的“搗蛋”行為並不觸及原則性問題,如並沒有打擾到別人,也沒有造成傷害,那麼家長不妨忽略這種行為,做淡化處理,比如當作沒有看見。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並沒起到任何“效果”,甚至對他人來說,就像沒發生過一樣時,就會覺得這些行為“沒什麼意思”,也會漸漸對這種行為失去興趣。

教導孩子時,語言簡潔明瞭、態度溫和而堅定

如果孩子出現的搗蛋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妨礙,那建議暫時帶他離開那個場所,然後蹲下來告訴他,你不希望他這樣,因為會打擾別人。如果孩子不聽,就告訴他,如果不能改正,那就只能待在這裡,哪裡都不能去,直到他願意改正為止。

與孩子談活時,注意態度要溫和堅定,語言要簡單明瞭,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明白你要傳遞的資訊。

營造和諧寬鬆的家庭氛圍

平時在家中,給孩子一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在一些問題上,如果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的相左,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意願、不打擊孩子;同時,在不會造成傷害以及打擾到他人的前提下,對孩子的言行不要給予太多的約束,給他一定的自由度。

當孩子平時在家中能感受到自主權益,能獲得被尊重、被理解的體驗後,他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尊重別人,才能更好地提高對規則的服從性。

本能地會在心裡豎起一道屏障,遮罩掉你談話的內容,並且和你“對著幹”——你越不希望出現的事,越是要做。

平常心看待“搗蛋”,恰當引導

搗蛋行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嚴重

由於從小生長壞境的影響,或者來自於群體比較的壓力,很多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心中都有一套自訂的“好孩子標準”,當孩子走到“標準”以外時,家長就會感到焦慮、緊張,希望他能夠儘快回到“正途” 。其實,很多時候,搗蛋行為沒有想像得那麼嚴重,比如來信中提到的那樣,上課時,跟風“哈哈大笑”;上興趣班時,跟風將畫貼歪……這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種行為太過常見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些孩子還是敢於打破規則、挑戰權威的,這也是孩子思維活躍性發展的一種表現。

你不贊成的行為,忽略、淡化,不要反應過激

如果孩子出現的“搗蛋”行為並不觸及原則性問題,如並沒有打擾到別人,也沒有造成傷害,那麼家長不妨忽略這種行為,做淡化處理,比如當作沒有看見。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並沒起到任何“效果”,甚至對他人來說,就像沒發生過一樣時,就會覺得這些行為“沒什麼意思”,也會漸漸對這種行為失去興趣。

教導孩子時,語言簡潔明瞭、態度溫和而堅定

如果孩子出現的搗蛋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妨礙,那建議暫時帶他離開那個場所,然後蹲下來告訴他,你不希望他這樣,因為會打擾別人。如果孩子不聽,就告訴他,如果不能改正,那就只能待在這裡,哪裡都不能去,直到他願意改正為止。

與孩子談活時,注意態度要溫和堅定,語言要簡單明瞭,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明白你要傳遞的資訊。

營造和諧寬鬆的家庭氛圍

平時在家中,給孩子一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在一些問題上,如果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的相左,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意願、不打擊孩子;同時,在不會造成傷害以及打擾到他人的前提下,對孩子的言行不要給予太多的約束,給他一定的自由度。

當孩子平時在家中能感受到自主權益,能獲得被尊重、被理解的體驗後,他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尊重別人,才能更好地提高對規則的服從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