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能力--用知識來塑造人生
培育能力的事必須持續不斷地去做, 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 提高學習效率, 才會成功 --葉聖陶
孩子天生喜歡學習, 但不是天生都會學習。 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 孩子才能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
學習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獲得知識的能力。 如果將孩子學到的知識比作“捕到魚”, 那麼, 對父母而言, 最重要的是要指點和啟發孩子掌握最有效的捕魚技術, 而不是父母捕到魚後送給孩子, 讓他坐享其成。
很顯然, 再有淵博的知識, 父母也不能替代孩子去學習,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抓好一個關鍵細節,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父母指導孩子在學習上與其直接告訴孩子學習的答案, 不如幫助孩子學會找到答案的方法。
周子豪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 有一天, 他在家做作業, 遇到了一個難解的數學題, 於是小子豪拿著作業本去問父親:“爸爸, 這道題怎麼做?”
父親一看, 是道方程題:“有一條馬路, A隊10天修完, B隊8天修完, 現在A隊修了4天后由B隊修, 問兩隊總共多少天修完?”
父親按題意一步步寫出了算式, 每寫一步, 就解說一句, 小子豪聽後“嗯”一聲。 等父親寫完算式, 周子豪高高興興地往本子上一抄,
Advertisiment
可是, 問題很快就發生了。 周子豪幾天前問父親的同類習題他又不會了。 這是怎麼回事?後來父親才明白:對於一道題, 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 孩子並沒有經過一個思維的過程, 他接受的只是現成結論, 並沒有真正理解, 所以印象不深, 記不住, 也不鞏固。 所以, 應該設法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
於是, 父親改變了輔導方式。 比如算術題, 他採用反問法, 啟發孩子思考, 讓孩子自己回答。 孩子光“嗯”一聲不行, 還要講出道理來。 問題則逐漸向結果靠近, 直至最後孩子自己豁然開朗, 明白了解法, 並且能夠自己列出算式。
孩子的學習離不開家長的幫助和指導, 但是不能幫助過分, 不能包辦代替, 不能無止境地幫助。
Advertisiment
學會學習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在未來社會裡, 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 而是那些不會學習、不會自行更新知識的人。 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居然被提高到是否要被列入文盲的地步, 可見學習能力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因此, 聰明的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然, 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 需要用毅力、耐力才能逐漸養成。
Advertisiment
一教子智慧:教孩子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能力的關鍵技巧和方法是孩子輕鬆勝任學習的最有效的法寶。 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錯誤的方法, 則會事倍功半。 因此,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下面介紹幾種方法:
1 理解法:人都有對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 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識有認識, 就會很容易地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 否則, 就需要花很大的額外功夫。 比如說井底之蛙這一成語, 父母可以讓孩子想像一隻健美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裡, 眼睛直瞪瞪地望著井口發呆,
Advertisiment
2 對比法:從猿類分化成人類以後, 人類就在地球各個地方生活, 而這些地方的環境和人類生活習性是有差異的, 這些差異就導致了歐洲人與亞洲人身材、膚色、毛髮等等方面的不同。 但在生理學上, 均用人這個概念來記之。 而實際上, 歐洲人與亞洲人是有很多區別的。
在學習中, 也有類似的問題, 當兩個概念或事物的含義相似的時候, 我們往往容易搞混淆, 而在這個時候, 運用對比法就能夠搞清楚二者之間的明確意義。 也就是說,他們相同的地方我們暫時不講,我們只比較它們之間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獨特特徵。理解了這些獨特特徵,也就抓住了這一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
3 聯想法: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就在於人有思維。有了思維,人在客觀的自然和社會面前就不是無動於衷,無可奈何了,而是能夠積極地促成條件,來解決問題,而聯想正是人類充分發展的一種象徵。
看到天上的鷹在不停地盤旋,我們會想到它可能餓了正在覓食;看到河裡的魚一動不動,我們認為它可能死了;看到人們對你笑,你會想到燦爛、友善。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大腦高度發達的一種產物。在我們的學習中,聯想,同樣能使我們更好地掌握知識。
歷史課本中的數字很枯燥無味,但是有些事件是和這些數字緊緊相聯繫的。因此記數字就可以與這些歷史事件聯繫起來記,這樣就避免了數字之間的相互干擾,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起到了雙重效果。
4 聯繫法:事物處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聯繫的,正如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兔吃草,而兔又被鷹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鷹和虎死後,其屍體又*變質,供草吸收其營養成分。在這幾種動植物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它們就構成了聯繫的一個整體。如果草絕,則兔就會亡,反之,如果兔多,則草就會被大量食用,當草被食用過多時,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這充分說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
知識,正是人類在長期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的,因此各種知識間也是相互聯繫的。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缺乏瞭解和認識時,我們就可以從與其有聯繫的事物中來認識它。
5 目標激勵法:目標是一個人奮鬥的方向和準則。用目標來激勵自己,不斷地學習,應該是孩子必備的一種學習方法。
陳景潤是我們熟知的數學家,當他第一次在他的老師沈元處聽到“哥德巴赫猜想”時,就下定決心去攻克這個難題,並終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可見,有了目標,人就具有了前進的路標,就會不管道路多麼的泥濘艱難,而向著目標一步步地前進。獲得知識,也應該這樣,不停地用目標來激勵自己前進,前進,不停地學習,才能使人們在求學的道路上,奮力拼搏。
二教子智慧:教育孩子學無止境
學無止境。一個人的能力和水準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完善提高。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大學期末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臺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做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鐘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
一些人在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會得到的工作。帶著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他們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因為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要求只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沖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只有5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臉上的笑容更加生動了。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恐懼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裡拿著試卷,面對著整個班級。
他俯視著眼前那一張張焦急的面孔,然後問道:“完成5道題目的有多少人?”沒有一隻手舉起來。“完成4道題的有多少?”仍然沒有人舉手。“3道題?”學生們開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來扭去。“那1道題呢?”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沉默。
“ 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教授說,“我只想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4年的工程學習,關於這項科目仍然有很多的東西你們還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普通生活實踐相聯繫的。”然後他微笑著補充道:“你們都會通過這個課程,但是記住--即使你們現在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學習仍然還只是剛剛開始。”隨著時間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經被遺忘了,但是他教的這堂課卻沒有被遺忘。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斷學習,吸收新的知識,才不會被日新月異的社會所淘汰。正如古羅馬的辛尼加所說:“學習並不在於學校,而在於人生。”這就說明了每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一刻也離不開學習的。
學無止境,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對任何人都是終生受用,特別是孩子,他們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只有用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才能滿足自己精彩的人生。
三教子智慧:引導孩子學以致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世事時,他卻顯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裡讀了好幾天,並自以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眾鬧事,於是他就召集了鄉兵,前去平亂。
可是,在他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行事之後,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他自己也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面的書,對書進行一番苦讀之後,他認為他已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他的圖紙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面八方的溝渠流進了村裡,險些把村裡的人全部淹死。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但是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進行變通,不能把學與用結合起來,所以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學習的目的就在於應用,在於指導人們的生活,學習而不與實際相聯繫,是沒有用的。最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便是與實際相聯繫。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學以致用。只有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子智慧:教孩子不恥下問
一家研究所某年分來了一位博士。這天,博士閑來無事,就到單位旁的一個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瞪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飛?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漂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兒,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面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武林高手集中的地方?
過了一會兒,博士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他們能過的水面,我堂堂的博士過不去!
只聽“撲通”一聲,博士生一下子沉到了水裡。兩位所長慌忙把他拉上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博士尷尬地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一愣,然後相視一笑:“你不知道,這個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能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要虛心求教。只有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人,知識才會豐富,本領才會增強,這樣的人必然偉大;而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高明的人,就必然渺小。
學問、學問,就是既要學,又要問。但生活中,有些孩子過於害羞,雖然學習上有許多沒有搞懂的問題,但也不敢問老師;有些孩子太愛面子,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不懂也裝懂,不會的東西從來也不向別人請教;還有些孩子學習心裡沒數,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麼都懂一點,但又沒有完全掌握。
其實,學習本身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知識的過程,聖人都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何況還在求學中的學生。因此,家長要提醒和鼓勵孩子不恥下問,而且還要不羞於下問,要鼓勵他們突破第一次,幾次之後,就敢提問了。
也就是說,他們相同的地方我們暫時不講,我們只比較它們之間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獨特特徵。理解了這些獨特特徵,也就抓住了這一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3 聯想法: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就在於人有思維。有了思維,人在客觀的自然和社會面前就不是無動於衷,無可奈何了,而是能夠積極地促成條件,來解決問題,而聯想正是人類充分發展的一種象徵。
看到天上的鷹在不停地盤旋,我們會想到它可能餓了正在覓食;看到河裡的魚一動不動,我們認為它可能死了;看到人們對你笑,你會想到燦爛、友善。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大腦高度發達的一種產物。在我們的學習中,聯想,同樣能使我們更好地掌握知識。
歷史課本中的數字很枯燥無味,但是有些事件是和這些數字緊緊相聯繫的。因此記數字就可以與這些歷史事件聯繫起來記,這樣就避免了數字之間的相互干擾,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起到了雙重效果。
4 聯繫法:事物處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聯繫的,正如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兔吃草,而兔又被鷹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鷹和虎死後,其屍體又*變質,供草吸收其營養成分。在這幾種動植物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它們就構成了聯繫的一個整體。如果草絕,則兔就會亡,反之,如果兔多,則草就會被大量食用,當草被食用過多時,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這充分說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
知識,正是人類在長期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的,因此各種知識間也是相互聯繫的。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缺乏瞭解和認識時,我們就可以從與其有聯繫的事物中來認識它。
5 目標激勵法:目標是一個人奮鬥的方向和準則。用目標來激勵自己,不斷地學習,應該是孩子必備的一種學習方法。
陳景潤是我們熟知的數學家,當他第一次在他的老師沈元處聽到“哥德巴赫猜想”時,就下定決心去攻克這個難題,並終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可見,有了目標,人就具有了前進的路標,就會不管道路多麼的泥濘艱難,而向著目標一步步地前進。獲得知識,也應該這樣,不停地用目標來激勵自己前進,前進,不停地學習,才能使人們在求學的道路上,奮力拼搏。
二教子智慧:教育孩子學無止境
學無止境。一個人的能力和水準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完善提高。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大學期末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臺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做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鐘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
一些人在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會得到的工作。帶著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他們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因為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要求只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沖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只有5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臉上的笑容更加生動了。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恐懼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裡拿著試卷,面對著整個班級。
他俯視著眼前那一張張焦急的面孔,然後問道:“完成5道題目的有多少人?”沒有一隻手舉起來。“完成4道題的有多少?”仍然沒有人舉手。“3道題?”學生們開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來扭去。“那1道題呢?”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沉默。
“ 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教授說,“我只想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4年的工程學習,關於這項科目仍然有很多的東西你們還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普通生活實踐相聯繫的。”然後他微笑著補充道:“你們都會通過這個課程,但是記住--即使你們現在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學習仍然還只是剛剛開始。”隨著時間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經被遺忘了,但是他教的這堂課卻沒有被遺忘。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斷學習,吸收新的知識,才不會被日新月異的社會所淘汰。正如古羅馬的辛尼加所說:“學習並不在於學校,而在於人生。”這就說明了每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一刻也離不開學習的。
學無止境,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對任何人都是終生受用,特別是孩子,他們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只有用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才能滿足自己精彩的人生。
三教子智慧:引導孩子學以致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世事時,他卻顯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裡讀了好幾天,並自以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眾鬧事,於是他就召集了鄉兵,前去平亂。
可是,在他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行事之後,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他自己也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面的書,對書進行一番苦讀之後,他認為他已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他的圖紙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面八方的溝渠流進了村裡,險些把村裡的人全部淹死。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但是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進行變通,不能把學與用結合起來,所以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學習的目的就在於應用,在於指導人們的生活,學習而不與實際相聯繫,是沒有用的。最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便是與實際相聯繫。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學以致用。只有將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子智慧:教孩子不恥下問
一家研究所某年分來了一位博士。這天,博士閑來無事,就到單位旁的一個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瞪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飛?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漂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兒,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面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武林高手集中的地方?
過了一會兒,博士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他們能過的水面,我堂堂的博士過不去!
只聽“撲通”一聲,博士生一下子沉到了水裡。兩位所長慌忙把他拉上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博士尷尬地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一愣,然後相視一笑:“你不知道,這個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能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要虛心求教。只有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人,知識才會豐富,本領才會增強,這樣的人必然偉大;而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高明的人,就必然渺小。
學問、學問,就是既要學,又要問。但生活中,有些孩子過於害羞,雖然學習上有許多沒有搞懂的問題,但也不敢問老師;有些孩子太愛面子,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不懂也裝懂,不會的東西從來也不向別人請教;還有些孩子學習心裡沒數,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麼都懂一點,但又沒有完全掌握。
其實,學習本身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知識的過程,聖人都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何況還在求學中的學生。因此,家長要提醒和鼓勵孩子不恥下問,而且還要不羞於下問,要鼓勵他們突破第一次,幾次之後,就敢提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