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孩子現在四歲了, 在玩耍的過程中, 遇事很容易著急, 一旦不順心就會著急的打滾, 無論怎麼勸他幫他, 他還是不停的哭鬧, 真的不知道怎麼安慰他才好。
“遇事容易著急, 一著急就打滾”, 對於兩歲的孩子, 偶爾出現這種情況是在所難免的, 但假如是經常性的, 或者超過3歲了還時有發生, 那就確實應該重視了, 因為這往往是一個信號:遇到挫折時, 孩子的情緒反應過大。 不要用“長大就會好”來安慰自己, 也不要一直停留在“接納情緒”這一步(雖然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孩子需要更有效的説明, 現在就需要。
Advertisiment
安撫情緒時少說話(我們假設你不是一個“傳統的嚴厲管教者”, 而是對情緒問題有一定瞭解, 因此這裡先跳過“為什麼”要安撫情緒這一重要話題, 直接進入“怎樣”安撫情緒的討論)。
安撫孩子的情緒時, 我們大人習慣使用語言, 而且是過多的語言。 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很不成熟, 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我們的話(其實, 即便對於我們自己, 在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 也往往會覺得旁人的話是一種噪音)。
因此對於孩子, 安撫情緒的有效手段是眼神、表情和肢體接觸:父母溫和的眼神, 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父母放鬆的表情, 讓孩子感受到眼前的事情“沒關係”;而擁抱、親吻、撫摸或者握住手,
Advertisiment
我們見過有些父母, 在孩子發脾氣時, 雖然嘴裡說著“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 但是眼神和表情中卻是不滿、無奈或者焦慮。 這種情況下, 安撫的效果可想而知。
當然, 孩子大一點後, 語言肯定也會發揮積極作用。 使用語言時, 首先, 詞語不是關鍵, 語氣才是重點。 其次, 儘量簡潔, 比如“真的呀”、“就是的”、“嗯, 我知道”等, 配合相應的表情和肢體接觸, 效果比大段的話要好很多。
有兩種做法值得警惕:一是“轉移注意力”。 孩子小時候, 這種方法會暫時有效, 但孩子稍大一點, 就沒用了。 更糟糕的是, 這種方法其實是在告訴孩子“產生壞情緒,
Advertisiment
另一個做法是“冷處理”。 被冷處理的孩子, 貌似很快就安靜下來了, 但實際上他的情緒不是被安撫了, 而是被壓制了。 冷處理的實質, 毫不誇張地說, 就是恃強淩弱。 它對五六歲以內的孩子都會“非常有效”, 但是當孩子長到15歲時, 他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
當孩子情緒爆發、滿地打滾時, 我們唯一應該做的就是:有效地安撫情緒。 只有當孩子冷靜下來後, 才有可能進行其他溝通。 而冷靜, 需要時間。
對於孩子, 冷靜不僅需要時間,
Advertisiment
有效安撫情緒的前提, 是“接納情緒”的心態。 必須強調:接納情緒, 是心理成長的重要基石。 只不過, 這並不是全部。
怎樣教給孩子解決辦法?例如:球滾到床底下去了, 孩子伸手夠不著, 急得大哭, 我們過來安撫情緒。 當孩子平靜下來以後, 我們做什麼呢?
A. 接納情緒就可以了,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B. 直接伸手幫孩子把球拿出來。
C. 拿來一根小棍子, 跟孩子一起把球夠出來。
相信大家都會選擇最後一種處理方式。
Advertisiment
過程中假如有可能, 建議儘量減少“教”的味道, 比如最好是“這可怎麼辦呢?讓我好好想想......有了, 我用這根棍子試試看” , 而不是“你看著, 我教你一個辦法”。 當然, 更不應該是:“用棍子夠出來, 不就行了, 哭有什麼用呀!能把球哭出來嗎!”
A和B兩種方式並不是不好, 而是不要“過度”過度幫孩子掃平一切障礙, 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而過度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又會讓孩子覺得“遇到困難時, 爸爸媽媽不會幫我”。 假如我們希望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希望他長大後願意幫助他人, 那麼必須讓他從小就感覺到“有困難時, 爸爸媽媽一定會跟我在一起”。這不會影響他獨立能力的發展,因為獨立是人的本能。相反,在“無助感”中發展出的能力,或許會給孩子帶來某方面的外在名利,但絕不會成就他的內心幸福。
怎樣幫孩子找到不同的視角?有時候,事情沒做好,又不可能馬上回頭重來,例如:孩子給灰姑娘塗色,不小心塗錯了,而且也沒法用橡皮擦掉,這時我們通常會開導孩子“沒關係”、“想開些”。假如孩子能接受,當然萬事大吉,但假如孩子不接受呢?而且對於小年齡的孩子,“怎麼”想開些呢?
如果孩子並沒有馬上發作,只是開始有些不高興,那麼我們就可以試著用興奮的語氣說:“哇,今天灰姑娘可要高興壞了,因為她一直只有一條純藍色的裙子,今天她有了一條帶花紋的藍裙子!”或者:“今天灰姑娘正好要去參加化裝舞會,需要在臉上戴個面具,讓王子認不出她!”如果孩子能接受這種解釋,那麼我們還可以順水推舟,編一段“穿上新裙子”或“化裝舞會”的故事。
當然,這個方法不一定每次都奏效。假如孩子還是發起脾氣來,那就先安撫情緒。但是不管怎樣,幫孩子找到不同的視角,是一個長期有益的方向,因此需要我們在平時發現更多的引導機會,日積月累,逐漸幫孩子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需要強調的是,上面3個建議中,後兩個只有在孩子情緒比較平靜的時候,才能有效。
學齡前,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因為負責情緒的神經結構在這一時期趨於成熟。如何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發展出健康的情緒模式,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不僅需要思考,還需要摸索,更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這3個建議,僅僅是情緒課題中的一小部分內容,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方面需要我們一起不斷討論、不斷完善。
避開家庭教育切勿這樣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極大,教育得當能促進孩子成長、成才;教育不當會阻礙孩子的發展,影響孩子的前途。在家庭教育中應避免以下四種不當的方法。
威脅
成人用威脅的口吻對孩子說話:“你再....。。我就....。。”儘管這類威脅在大人心目中認為十分有用,但在孩子身上卻不一定有效果。因為威脅是對孩子自主權的挑戰,只要孩子有點自尊的話,他必定會故意與大人對著幹,以此來顯示他不是個膽小鬼。
收買
收買就是明明白白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話,就能得到獎賞。如“如果....就”的許願方法,有時能刺激孩子而暫時達到某個目的,但卻不能激勵他作堅持不斷的努力。對孩子來說,這些話就意味著懷疑他的能力。另外,也拿導致孩子討價還價,以“你不給我獎賞,我就不規規矩矩”來要脅大人,從而提出更無理的要求。
有益的、受歡迎的不是以收買形式出現的獎賞,而是事先沒有許諾過的、出乎意料的,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賞識而得到的獎賞。
保證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是平等的,互相要信任。不應向孩子保證什麼,也不應要求孩子作保證。如果父母必須依靠保證來強調自己說的是真話,那麼變相地承認自己沒有保證過的話是不可相信的了。保證會使孩子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也不應誘導或要求孩子保證今後循規蹈矩或絕不再犯某個錯誤。當孩子作了一個並非出於自願的保證後,他等於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我們不應鼓勵這種欺騙行為。
諷刺
父母諷刺孩子,極大地阻礙了他的進步。它往往為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有效交談設下了牢固的障礙。挖苦的語言會招來孩子的反擊,會在自己和孩子之間築起一層屏障。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應用諷刺和挖苦的語言,不應該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爸爸媽媽一定會跟我在一起”。這不會影響他獨立能力的發展,因為獨立是人的本能。相反,在“無助感”中發展出的能力,或許會給孩子帶來某方面的外在名利,但絕不會成就他的內心幸福。怎樣幫孩子找到不同的視角?有時候,事情沒做好,又不可能馬上回頭重來,例如:孩子給灰姑娘塗色,不小心塗錯了,而且也沒法用橡皮擦掉,這時我們通常會開導孩子“沒關係”、“想開些”。假如孩子能接受,當然萬事大吉,但假如孩子不接受呢?而且對於小年齡的孩子,“怎麼”想開些呢?
如果孩子並沒有馬上發作,只是開始有些不高興,那麼我們就可以試著用興奮的語氣說:“哇,今天灰姑娘可要高興壞了,因為她一直只有一條純藍色的裙子,今天她有了一條帶花紋的藍裙子!”或者:“今天灰姑娘正好要去參加化裝舞會,需要在臉上戴個面具,讓王子認不出她!”如果孩子能接受這種解釋,那麼我們還可以順水推舟,編一段“穿上新裙子”或“化裝舞會”的故事。
當然,這個方法不一定每次都奏效。假如孩子還是發起脾氣來,那就先安撫情緒。但是不管怎樣,幫孩子找到不同的視角,是一個長期有益的方向,因此需要我們在平時發現更多的引導機會,日積月累,逐漸幫孩子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需要強調的是,上面3個建議中,後兩個只有在孩子情緒比較平靜的時候,才能有效。
學齡前,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因為負責情緒的神經結構在這一時期趨於成熟。如何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發展出健康的情緒模式,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不僅需要思考,還需要摸索,更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這3個建議,僅僅是情緒課題中的一小部分內容,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方面需要我們一起不斷討論、不斷完善。
避開家庭教育切勿這樣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極大,教育得當能促進孩子成長、成才;教育不當會阻礙孩子的發展,影響孩子的前途。在家庭教育中應避免以下四種不當的方法。
威脅
成人用威脅的口吻對孩子說話:“你再....。。我就....。。”儘管這類威脅在大人心目中認為十分有用,但在孩子身上卻不一定有效果。因為威脅是對孩子自主權的挑戰,只要孩子有點自尊的話,他必定會故意與大人對著幹,以此來顯示他不是個膽小鬼。
收買
收買就是明明白白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話,就能得到獎賞。如“如果....就”的許願方法,有時能刺激孩子而暫時達到某個目的,但卻不能激勵他作堅持不斷的努力。對孩子來說,這些話就意味著懷疑他的能力。另外,也拿導致孩子討價還價,以“你不給我獎賞,我就不規規矩矩”來要脅大人,從而提出更無理的要求。
有益的、受歡迎的不是以收買形式出現的獎賞,而是事先沒有許諾過的、出乎意料的,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賞識而得到的獎賞。
保證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是平等的,互相要信任。不應向孩子保證什麼,也不應要求孩子作保證。如果父母必須依靠保證來強調自己說的是真話,那麼變相地承認自己沒有保證過的話是不可相信的了。保證會使孩子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也不應誘導或要求孩子保證今後循規蹈矩或絕不再犯某個錯誤。當孩子作了一個並非出於自願的保證後,他等於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我們不應鼓勵這種欺騙行為。
諷刺
父母諷刺孩子,極大地阻礙了他的進步。它往往為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有效交談設下了牢固的障礙。挖苦的語言會招來孩子的反擊,會在自己和孩子之間築起一層屏障。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應用諷刺和挖苦的語言,不應該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