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買玩具時, 我們會選擇益智性的。 多數遊戲廠商為了迎合這一點, 無論何種玩具, 即使是跳繩, 也要標名, 有健腦功能。 對繪本 《我的爸爸》的解讀是, 用最有力而新穎的方式, 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教育。
在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 大人會對孩子說, 去, 去和小朋友們玩吧, 拉拉他的小手。 這還算正常。 如果孩子照做的話, 還行。 如果孩子因為心情原因, 沒睡好, 不願意這樣做, 大人又會說了, 下來吧, 別讓媽媽抱了, 你看那誰誰誰玩的多好呀, 快下來吧。 孩子會更抱緊媽媽。 等大人不說讓下來玩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小鹿姥爺給小鹿買了輛三輪車。 小鹿不會騎。 小鹿之前的兩輛車, 扭扭車和踏板車的騎法都和三輪車不一樣。 於是在騎三輪車的時候, 小鹿還是按照以往的經驗來騎。 家人在教小鹿騎的時候, 小鹿的反抗情緒比較大。 當小鹿在社區裡, 跨著三輪車, 用雙腳移動著往前走的時候, 小鹿好朋友的爺爺看到了, 熱心地想教他騎, 這回小鹿哭了。 把爺爺也弄得不好意思。 沒想到, 過了幾天, 小鹿突然自己就會騎了。
有個孩子的媽媽帶著孩子去游泳, 孩子比較怕水, 總想在淺水區玩。 給他各種誘導, 說媽媽就在你旁邊, 你有救生圈,
Advertisiment
在一社區裡, 看到一位媽媽用教練一樣的口吻和方法在訓練自己不到一歲左右的寶寶走路。
大人擅長把學習的樂趣變得無影無蹤, 不管學習的對象是游泳還是數學。 更糟糕的是, 我們有批評孩子的傾向。
因為大人的熱心指導, 孩子在遊戲中, 也會受到無情的批評。 這種情況同樣會發生在吃飯、睡覺、上廁所等等方面。
“你看看你”“你要好好吃飯”“不要搗蛋”“你怎麼不學好”“好的不學, 學壞的”。 這是我在我家裡5分鐘之內聽到的話。 因為它發生得過於頻繁, 以至於我們根本注意不到。
批評是一種危險的習慣,
Advertisiment
“我又沒做好”“我又做錯了”“我總是讓他們失望”。 孩子總會這樣一再貶損自己的作品或是能力。 當孩子受到外人的批評時, 他只需要一點點父母的鼓勵就可以忽略那個批評, 繼續學習或創造。 假如, 這個批評的聲音已經內化, 內化成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時, 面對困難, 孩子可能都不會願意去嘗試去克服困難。 這個時候, 我們就需要用做出更多的努力, 鼓勵孩子繼續嘗試, 告訴孩子那個批評的聲音不是真的。
當我們對孩子說, “我知道你可以的......你是個很棒的小畫家”時,
Advertisiment
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其著作《遊戲力》中這樣寫到:“孩子會在成長、學習和練習技巧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挫折, 而失敗感將會通過笑聲(當你幸運時), 或者哭聲(當感受太強而無法以笑聲疏解), 得以釋放。
“遊戲力親子方式的關鍵部分, 即使聽起來和遊戲沒什麼關聯。 孩子會在成長、學習和練習技巧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挫折, 而失敗感將會通過笑聲(當你幸運時), 或者哭聲(當感受太強而無法以笑聲疏解), 得以釋放。
“不幸的是, 孩子不會到我們面前來告訴我們:‘我真的很想繼續我在雕塑上的興趣,
Advertisiment
參考文獻:
勞倫斯·科恩(著), 李岩(譯).遊戲力.軍事誼文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