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是“小大人”,“不完美小孩”才更可愛

在生活中,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特別“懂事”的小孩, 這些孩子無一例外都非常懂禮貌, 很少給大人添麻煩, 總是給人一種“小大人”的感覺。 這種孩子無論走在哪裡, 都會得到長輩的讚美和欣賞, 經常是成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 這種成熟“小大人”的表現真的是孩子優秀的標誌麼?

孩子愛玩是天性。 但是有一些孩子卻早早地就像個大人一樣, 別人玩的時候他選擇乖乖呆在家裡, 衣服永遠保持整潔, 每逢週末就坐在鋼琴前一遍遍練習……如果一個本該無憂無慮、沒心沒肺瘋玩的孩子, 他過多表現出了上述“懂事”的行為,

Advertisiment
那孩子的“懂事”, 不過是在壓抑自己, 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 迎合父母和別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 這並不是懂事, 而是害怕。 怕什麼?怕不討好父母的話就不被愛;怕自己做錯了、說錯了什麼就被拋棄;怕自己稍微一點兒的任性行為就會破壞殘存的安全感。 換句話說, 選擇“懂事”, 是孩子的生物本能。 當“做自己”的後果很危險的時候, 他就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懂事有兩種含義

一種是上面提到的順從、溫吞、隱忍、怯懦

這種孩子, 也就是大多數人眼裡很“乖”的孩子。 但是這種懂事並非孩子真的懂事理, 而是在父母的權威教育下, 被迫地學會了“察言觀色”。 從這個角度看, 懂事的孩子的確有可憐之處。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

Advertisiment
就是這樣長大的。 他們唯有滿足父母的要求, 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才能獲得更多父母的關注和關愛, 換來更多的稱讚和誇獎。

另一種是內化了的“懂事”

孩子真正理解了“社會化行為”的意義和規則, 逐漸掌握社會交往的技能, 能夠按照社會規則行事。 這是一種內化了的“懂事”, 孩子的行為符合父母對他的期許, 並不是因為孩子害怕父母, 想要通過自己的行為“討好”父母;而是孩子自己能判斷, 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哪些是一定不能做的。

相比起來, 相信我們更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 是因為真的“懂事”而懂事!我們想要培養的不是只會順從、察言觀色的“小大人”, 而是保有純真自我的孩子。

真實自由的表達, 才是真正的成長

Advertisiment

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孩子們, 只有真正地表達真實的自己, 才能獲得成長和認可。 如果孩子在家裡反復進行某些表演和強化, 真實的自己被壓抑甚至不被接納, 還會產生消極情緒。 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自由真實的表達環境可以讓父母更加瞭解孩子, 也可以讓孩子真實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也讓孩子有機會去表達自己。 在這樣的條件下獲得他人的肯定, 是對孩子真實自我的肯定, 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發展以及良好和諧的社會交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方式獲得他人的認可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獲得他人認可和肯定的傾向, 無論你是成人還是孩子, 我們都希望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識”時會強烈的出現這種需求, 這時, 爸爸媽媽們不要覺得孩子的“虛榮心”太強, 要知道這個階段是孩子從他人的肯定和評價中建立自我的重要階段。 所以在孩子想要獲得認可和肯定的時候, 我們要及時滿足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 在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方面, 我們一定要做到不誇大和不敷衍, 做到有的放矢。 不能因為孩子在尋求肯定, 我們就過於誇大孩子的某些行為, 會形成孩子不真實的自我, 導致孩子容易在外界的表達中受挫。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 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

Advertisiment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成熟的“小大人”往往背負了和他們年齡不相符的壓力, 而自由成長的“不完美小孩”才能長成獨自擋風遮雨的參天大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