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會交朋友?三招搞定!

1 讓孩子有勇氣主動交際


首先應該承認, 每個孩子天生的性格特質不同, 有的孩子從小就主動大方, 有的孩子卻總是比較害羞靦腆。 其次, 還有一類孩子比較特殊, 在家裡很活潑健談, 出門或者在陌生環境裡則會顯得比較沉默, 或者是出現面紅耳赤、口齒不清等現象, 這通常不是性格原因, 而是鍛煉不夠導致的勇氣不足。

怎麼培養孩子主動交際的勇氣呢?無論是性格因素還是鍛煉因素所致, 以下兩條都是最基本的培養法則:

1、增強孩子自信心

自信有了, 底氣足了, 自然有利於推動孩子的人際交往。

Advertisiment
關於這一點的具體做法, 大家可以去查閱我之前寶貝情商系列專題文章的第三篇“孩子膽小不自信怎麼辦?”(公眾號“精英父母幫”裡回復244收看)。 這裡我只提醒大家一點, 千萬記住, 不要在內心給孩子貼上“害羞、膽小”的標籤, 更不能當孩子面把這些字眼說出來。

這些標籤, 不但對孩子的改善毫無幫助, 還只會加深孩子的心理投射, 認為自己真的就是天生這樣, 無法改變, 從而更加不敢也不願與人交往。 家長永遠要記住, 你對孩子的評價是什麼, 孩子最後就真的會變成什麼。 因此, 越是膽小的孩子, 越要經常鼓勵、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而不是批評他的膽小。

2、提供盡可能多的鍛煉機會

如果孩子缺少與家庭之外的其他人交往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久而久之, 再活潑的孩子也會變得膽小起來。 你可以帶孩子多參加一些外面的聚會, 也可以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 讓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能更放鬆地學習與人交往, 你可以在一邊觀察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特點, 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改善。

另外, 也要注意善於利用平常生活中的一切細節來給予孩子機會。 比如有客人來訪時, 讓孩子幫忙開門, 迎接客人。 電話鈴響時, 鼓勵孩子幫忙去接。 因為網購的便利性, 我日常的很多消費都是網購, 所以快遞到家的頻率是很高的。 我每次都會利用這個機會, 教會孩子與快遞人員打招呼, 包括“叔叔好, 謝謝叔叔, 再見”之類。 幾次下來, 孩子膽子就很大了, 只要一開門,

Advertisiment
她就會自己主動跑到門邊去打招呼。

如果你提供機會孩子依舊害怕, 記得先做好示範, 比如見到其他小朋友, 你可以先蹲下向對方問好, 然後鼓勵孩子模仿你的言行。

2 讓孩子有興趣喜歡交際


1、啟發孩子留意身邊的人和事

經常問孩子一些關於他身邊小夥伴的具體問題, 比如“早餐時誰坐你對面?”“今天和毛毛聊了些什麼?”“今天和誰一起玩了?玩的什麼?”“碰到這樣的事情你覺得他會怎麼想?如果你是他, 你會怎麼想?”這些問題會讓孩子有意識地去留意和關注身邊的人和事, 進而產生交往的興趣。

2、引導孩子感受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女兒有一個很好的小朋友叫瑞瑞, 經常會分享玩具給她。 所以我經常會在她外出玩耍回家後問她:“今天見到瑞瑞姐姐了嗎?玩得開心嗎?瑞瑞姐姐把她的玩具分享給你,

Advertisiment
對你好不好?那你下次有了玩具和好吃的要不要給瑞瑞姐姐呢?我們下次請她來家裡玩好不好?”

這樣提問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 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從而進一步增強交際的興趣。 當然, 如果你的孩子更大一點, 引導就可以更簡單直接一些, 比如讓孩子分享她今天和小夥伴在一起的一些開心事, 或者是他如何與別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你只要快樂地聆聽, 偶爾不失時機地認可一句:“哇, 你有一個多麼棒的好朋友啊!有朋友做起事來就是方便!”

3、家長要敢於突破和完善自身性格

孩子對人際關係的感受, 最早是從與照顧他的人之間的連結開始的,

Advertisiment
通常是媽媽和爸爸等。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反應敏感及時, 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可信賴的, 自然就會喜歡與人相處。 相反, 如果父母因為自身性格原因對孩子的反應遲鈍冷淡, 常常拒絕或忽視孩子的需求, 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可信任不好把握的, 也就不願意與人交往了。

因此, 要讓孩子喜歡與人交往, 關鍵還在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 父母自身性格比較內向或冷淡的, 一定要敢於突破和完善自己, 給孩子足夠的熱情和關愛, 幫助孩子建立起對人際的安全感。 尤其是爸爸一定不能缺位, 因為通常爸爸會比較豁達和激情, 這對點燃孩子與人交往的熱情十分有利。

3 讓孩子有能力掌控交際


1、學會禮貌用語

有禮貌的孩子人見人愛,孩子的交際能力,是從掌握最基本的禮貌用語開始的。像“你好、謝謝、再見、請、不客氣、對不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們做朋友吧!”這類常用的詞句,在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之後,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反復教導和訓練孩子,可以通過繪本、故事、遊戲類比等生動活潑的方式來進行。

2、遵守人際規則,培養公德心

很多不受歡迎甚至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人際交往的規則。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給孩子制訂明確的人際規則,教導孩子遵守,並逐步由淺入深,由少到多。

吃飯往往是教養的開始,你可以先從一些基本的吃飯規則開始教導孩子,比如不可以大聲說話和吵鬧、人沒到齊不能開吃、不能獨佔自己愛吃的菜、夾菜時不能挑肥揀瘦、吃完飯要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好、離席要和大家道別“我吃完了,大家慢慢吃”等。等孩子習慣了這些,再逐步過渡到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更複雜的規則。這些規則一旦被孩子經過實踐養成習慣,就會逐漸內化形成穩定的能力,從而自如地運用到人際交往當中。

人際規則的最高境界,在我看來就是“公德心”,潤物細無聲,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讓別人覺得舒服,避免給別人帶來麻煩和不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父母做起、從家裡抓起。父母要以身作則,家庭內部也要講究公德。

雖然是一家人,但家庭內部也有公共和私有區域之分。在自己房間裡可以隨意活動,但不能發出太大聲音如聽音樂,在大家共用的空間裡要遵守共同的規則,為他人著想。比如,進他人房間要先敲門,動用別人物品要先徵求意見,用完馬桶要衝水,洗完澡後地板要順手拖幹以免下一個人進來滑倒等,這些都是基本的公德心原則。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人”而不是不懂事的“小孩”,自己帶頭做到這些,同時適當溝通讓孩子明白這些規則背後的緣由,孩子自然就會耳濡目染,心中就會有別人,懂得為別人著想,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公德心的人。

3、學會欣賞不同的人

現在的孩子往往在家裡享受著全家人的讚美,卻不一定懂得如何去欣賞別人。在交往中,孩子也總會本能地對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你正好可以借此來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既然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認可,對方必然也會這樣想,所以,我們也要學會去欣賞別人、讚美別人。

你可以經常問問孩子,他的小夥伴身上都有哪些優點、特長,有哪些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使孩子意識到同伴交往也是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

同時,你還可以努力為孩子創造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興趣、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直接交往的機會,並給出一些積極的建議。交往的人越多、越複雜,越有利於孩子人際能力的發展。

4、學會真誠回應與付出

有個男人很有善心,每次都給自家附近一個乞丐十塊錢,持續了兩年。兩年後,他開始只給五塊錢。十天后,乞丐終於忍不住問:“你以前都給十塊,怎麼現在只給五塊啦?”男人說:“因為我結婚啦!”乞丐頓時大怒,啪的一巴掌打過去:“他媽的,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

這可不光是個笑話,他背後蘊藏著深厚的心理秘密。社會人際交往的本質是互惠性,單向的付出往往會造成另一方的過度依賴,久而久之就會以為別人幫他是天經地義的事,進而忽略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就像這個乞丐,不但不知感恩,竟然還把本就是別人的錢當做了自己的錢。

家長們要注意了,這個原理對於孩子同樣適用。所以,在關懷和照顧孩子的同時,你也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回應你的付出,幫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媽媽拎購物袋,幫爸爸倒水,幫家裡人擺擺拖鞋,給爺爺奶奶捶捶背等,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和回應別人的付出。

除了回應別人的付出,你也要教會孩子主動為別人付出,學會真誠地去關心、照顧和幫助他人。提醒孩子隨時注意觀察其他小朋友,如果有人出現了麻煩,可以主動提供幫助。比如別人搬不動東西時去抬一下,有人摔到了去扶起來,玩具不見了去幫忙找一找,有人哭了去安慰下等。

5、學會處理人際矛盾

家長都希望孩子與小夥伴一直和平相處,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而且人際矛盾與衝突恰恰是孩子發展交際能力的重要時機。是妥協還是堅持,用什麼辦法說服對方、達成共識,這些問題都會啟動孩子的人際思維與技能。

所以,只要沒危及生命安全,孩子之間的矛盾,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協商和化解。你要做的,不是讓孩子回避,更不是直接代辦,而是儘量“忽略”,鼓勵孩子自己去積極面對,不斷嘗試調整方法與思路,尋求矛盾的化解。

比如,當孩子向你抱怨其他小孩不肯輪流分享玩具時,你可以鼓勵他“你自己去找他說出你的想法和要求!”也許孩子一開始並不成功,沒關係,你可以啟發他“是不是剛才說話語氣不太好?那你換個更有禮貌的方式試試?”

當然,有時候孩子嘗試幾次均未解決問題,你就可以給出一些更直接的建議。而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有矛盾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想法不同,做法和說法自然也就不同,你覺得別人和你不一樣,別人還覺得你和他不一樣呢!我們要做的,是儘量求同存異,小事情小矛盾儘量包容化解,而不是斤斤計較。

1、學會禮貌用語

有禮貌的孩子人見人愛,孩子的交際能力,是從掌握最基本的禮貌用語開始的。像“你好、謝謝、再見、請、不客氣、對不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們做朋友吧!”這類常用的詞句,在孩子1歲左右開始說話之後,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反復教導和訓練孩子,可以通過繪本、故事、遊戲類比等生動活潑的方式來進行。

2、遵守人際規則,培養公德心

很多不受歡迎甚至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人際交往的規則。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給孩子制訂明確的人際規則,教導孩子遵守,並逐步由淺入深,由少到多。

吃飯往往是教養的開始,你可以先從一些基本的吃飯規則開始教導孩子,比如不可以大聲說話和吵鬧、人沒到齊不能開吃、不能獨佔自己愛吃的菜、夾菜時不能挑肥揀瘦、吃完飯要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好、離席要和大家道別“我吃完了,大家慢慢吃”等。等孩子習慣了這些,再逐步過渡到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更複雜的規則。這些規則一旦被孩子經過實踐養成習慣,就會逐漸內化形成穩定的能力,從而自如地運用到人際交往當中。

人際規則的最高境界,在我看來就是“公德心”,潤物細無聲,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讓別人覺得舒服,避免給別人帶來麻煩和不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父母做起、從家裡抓起。父母要以身作則,家庭內部也要講究公德。

雖然是一家人,但家庭內部也有公共和私有區域之分。在自己房間裡可以隨意活動,但不能發出太大聲音如聽音樂,在大家共用的空間裡要遵守共同的規則,為他人著想。比如,進他人房間要先敲門,動用別人物品要先徵求意見,用完馬桶要衝水,洗完澡後地板要順手拖幹以免下一個人進來滑倒等,這些都是基本的公德心原則。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人”而不是不懂事的“小孩”,自己帶頭做到這些,同時適當溝通讓孩子明白這些規則背後的緣由,孩子自然就會耳濡目染,心中就會有別人,懂得為別人著想,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公德心的人。

3、學會欣賞不同的人

現在的孩子往往在家裡享受著全家人的讚美,卻不一定懂得如何去欣賞別人。在交往中,孩子也總會本能地對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你正好可以借此來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既然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認可,對方必然也會這樣想,所以,我們也要學會去欣賞別人、讚美別人。

你可以經常問問孩子,他的小夥伴身上都有哪些優點、特長,有哪些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使孩子意識到同伴交往也是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

同時,你還可以努力為孩子創造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興趣、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直接交往的機會,並給出一些積極的建議。交往的人越多、越複雜,越有利於孩子人際能力的發展。

4、學會真誠回應與付出

有個男人很有善心,每次都給自家附近一個乞丐十塊錢,持續了兩年。兩年後,他開始只給五塊錢。十天后,乞丐終於忍不住問:“你以前都給十塊,怎麼現在只給五塊啦?”男人說:“因為我結婚啦!”乞丐頓時大怒,啪的一巴掌打過去:“他媽的,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

這可不光是個笑話,他背後蘊藏著深厚的心理秘密。社會人際交往的本質是互惠性,單向的付出往往會造成另一方的過度依賴,久而久之就會以為別人幫他是天經地義的事,進而忽略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就像這個乞丐,不但不知感恩,竟然還把本就是別人的錢當做了自己的錢。

家長們要注意了,這個原理對於孩子同樣適用。所以,在關懷和照顧孩子的同時,你也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回應你的付出,幫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媽媽拎購物袋,幫爸爸倒水,幫家裡人擺擺拖鞋,給爺爺奶奶捶捶背等,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和回應別人的付出。

除了回應別人的付出,你也要教會孩子主動為別人付出,學會真誠地去關心、照顧和幫助他人。提醒孩子隨時注意觀察其他小朋友,如果有人出現了麻煩,可以主動提供幫助。比如別人搬不動東西時去抬一下,有人摔到了去扶起來,玩具不見了去幫忙找一找,有人哭了去安慰下等。

5、學會處理人際矛盾

家長都希望孩子與小夥伴一直和平相處,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而且人際矛盾與衝突恰恰是孩子發展交際能力的重要時機。是妥協還是堅持,用什麼辦法說服對方、達成共識,這些問題都會啟動孩子的人際思維與技能。

所以,只要沒危及生命安全,孩子之間的矛盾,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協商和化解。你要做的,不是讓孩子回避,更不是直接代辦,而是儘量“忽略”,鼓勵孩子自己去積極面對,不斷嘗試調整方法與思路,尋求矛盾的化解。

比如,當孩子向你抱怨其他小孩不肯輪流分享玩具時,你可以鼓勵他“你自己去找他說出你的想法和要求!”也許孩子一開始並不成功,沒關係,你可以啟發他“是不是剛才說話語氣不太好?那你換個更有禮貌的方式試試?”

當然,有時候孩子嘗試幾次均未解決問題,你就可以給出一些更直接的建議。而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有矛盾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想法不同,做法和說法自然也就不同,你覺得別人和你不一樣,別人還覺得你和他不一樣呢!我們要做的,是儘量求同存異,小事情小矛盾儘量包容化解,而不是斤斤計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