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不聽話」, 爸媽們可謂是操碎了心:
孩子到了該睡覺的點反而精神, 好氣啊;
孩子該吃飯的時候愛開小差, 好氣啊;
要出門的時候磨磨蹭蹭, 還是好氣啊……
不過, 生氣歸生氣, 還是要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但爸媽們普遍反映, 要耐著性子跟孩子說「這個時候你不可以這樣做」, 其實並沒有啥效果。
小編有一招更有效的應對方法,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如何利用「儀式感」, 讓孩子乖乖配合你。
儀式感, 實際是給孩子心理暗示
在家庭教育中的儀式感, 會讓孩子可以明白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應該做什麼事,
Advertisiment
儀式感的那些看似「古怪」的行為, 目的就是給孩子某種心理暗示, 進而影響孩子的行為。
例如, 通過家人一起洗漱、換睡衣、讀故事等儀式性行為, 來暗示孩子「該睡覺了」。 這時候, 孩子在一系列儀式性行為的影響下就會入睡。
儀式感, 讓孩子好好吃飯
對於給低年齡孩子餵飯是一個讓家長十分頭疼的事情。 不好好吃飯, 吃飯不認真, 用了不少方法都不好解決。
這時候, 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吃飯的儀式感。
例如, 開飯前在固定的時間, 固定的地點, 全家人一起洗手, 並將飯碗全部擺放整齊後, 再一同坐下開始吃飯。 甚至可以要求一定要衣冠整齊,
Advertisiment
認真準備的儀式感行為在不斷強化孩子對吃飯的認識, 久而久之, 他會意識到「吃飯也是一件值得認真對待的事情」。
儀式感, 讓孩子學會守時
「我們只能再玩 5 分鐘了。 」孩子滿口答應, 可是往往時間到了卻是一副委屈可憐的樣子要求「加時」。
這個時候要麼放縱孩子繼續玩, 要麼就是惡狠狠地「拖走」。 不論哪種方法都會讓家長或者孩子不舒服。
其實, 低年齡段的孩子基本對時間沒有概念, 也很難意識到在興頭上的許諾, 家長們要試著引導孩子去界定時間。
可以將手機或具有倒計時的手錶拿出來, 交給孩子設定時間, 並給孩子多次重複說「等到鈴聲響起時, 我們就要去做下一件事了」。
等到鈴聲響起時,
Advertisiment
儀式感, 讓孩子外出變得不再拖遝
出門前的拖遝, 讓很多家長都覺得頭疼不已, 其實, 孩子出門前拖遝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將「家」和「外界」進行有效的分離。 他們往往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要外出, 僅僅是認為自己要從自己正在做的喜歡的事中離開。
這個時候就需要具有儀式感的行為, 來為孩子進行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上的「切割」, 給孩子充足的暗示與表達「現在我們要外出了」。
例如, 可以在外出前的一段時間裡, 著手讓孩子選擇等下要出門的衣服、鞋子甚至是自己的小配飾,
Advertisiment
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喜好特點, 去設置專屬於孩子自己的「出門儀式感」。
使用儀式感, 要注意兩點
1. 儀式感的作用並不會在第一次使用時就見效, 所以儀式感講求堅持不懈的重複與強化, 才能看見效果。
2. 想要儀式感起作用, 最重要的是能夠「一碗水端平」, 也就是對於家庭所有成員來說標準都是一樣的, 不能有特殊情況, 否則會打破儀式感的莊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