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貝到了三歲左右, 開始出現不聽話的現象, 而且教育時不聽從也不接受, 一味哭鬧。 爸爸媽媽都覺得很難管, 似乎沒有找到更好更有效的育兒方法。 這是因為, 爸爸媽媽還不瞭解孩子不聽話、難管的真正原因。
松松三歲多, 聰明伶俐, 人見人愛。 他的爸爸媽媽受過良好的教育, 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所以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很嚴格。
但是孩子有個很大的毛病——不聽大人的話, 時長“犯擰”。
每天吃飯的時候, 松松都會發號施令:一會讓媽媽做到這邊,
Advertisiment
松松媽嚴厲地制止了孩子的行為, 讓他好好吃飯。 因為自己的安排被打斷了, 孩子開始抽抽搭搭地哭了起來, 但發現大人不搭理, 於是就放開嗓門拼命地哭。
松松媽這這個氣啊, 為了懲罰他, 她把松松抱到了另一個屋子, 並警告孩子;“你要是再哭, 我就讓你在這一直哭下去, 不許吃飯。 ”然後把門關上回到了飯桌邊。
本以為這樣的恐嚇能讓孩子停止胡鬧, 但是沒想到孩子在屋子裡卻不停地大哭, 整整有半個小時之久。 這麼一鬧, 一家人誰都吃不下飯了, 松松媽氣得一句話也不說來。 他的外公外婆也沒法吃飯了,
Advertisiment
孩子哼哼唧唧地答應了, 這件事情就算是結束了。
據松松的爸媽反應, 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經常出現, 有時候一天甚至出現兩三回。 他的父母很苦惱, 對於孩子這麼不像話的行為, 他們確實管教過, 甚至是打罵過孩子。 可是, 松松還是會時不時地會“犯擰”, 會在同樣的問題上發生同樣的錯誤。
一、危害
1、松松不聽話的行為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就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Advertisiment
2、這類孩子長大成人以後會出現自控能力差, 衝動表現, 危機社會治安, 影響身邊人的生活。
3、不聽話的孩子最直接傷害的對象就是他們的父母。
二、原因
以松松為例, 這個孩子很聰明, 反應很快。 她很喜歡安排大人做事情, 比如在吃飯前, 她喜歡給大人分發餐具, 她會指揮爸爸用這雙筷子, 媽媽用那只碗, 外公外婆用什麼樣的勺子, 以及他們都坐在什麼位置。 平常大人都會積極配合他, 他說今天外公坐我左邊, 外公就會很樂意地坐在他的左邊, 明天他說媽媽座我右邊, 媽媽就會乖乖坐在他的右邊。 大人覺得這些類似遊戲的指揮都沒有關係,
Advertisiment
他們畢竟還是孩子, 社會經驗嚴重不足, 哪些事情最重要, 哪些事情可以當作遊戲, 他們是分不清的。 但大人分得清, 所以大人對孩子的安排是不能一一聽從的。 那麼這個時候, 孩子就很迷惑:為什麼啊, 剛才你們還在聽我的派遣, 怎麼現在就不行了呢?
到這裡, 聰明的父母就應該明白你的孩子為什麼不聽你們話的原因了, 因為他們糊塗了, 他們弄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該聽自己的, 什麼時候該聽爸爸媽媽的。 所以當父母不能聽他們的話的時候, 他們就會非常不高興, 會覺得父母莫名其妙, 於是就出現了孩子發洩自己不滿情緒的情況,
Advertisiment
三、方法
大人在這個時候著急生氣是沒有用的, 因為孩子這個時候已經糊塗了,
那麼應該如何做呢?
《養正遺規》(清代陳宏謀先生編纂的一本關於教育的書)裡講到:“教之示以好惡有常。 ”意思是在教孩子的過程中, 應當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是該做的, 什麼事是不該做的。 當然這一點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做到了, 但他們卻忘記了最重要的“有常”二字, 那就是父母和老師定下的標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改變。
比如我們教孩子要聽大人的話, 但是在我們很高興或者跟孩子玩耍的時候, 我們往往會做出聽孩子話的行為, 我們會讓孩子來安排, 於是就出現了孩子讓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的“鬧劇”。 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就是在混淆孩子的“好惡”,混淆父母早先定下來的標準,這就不符合“有常”之道。
總的來說,只要給孩子正確、明確的標準,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事情絕對不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能做,並將規則一直保持下去,就能讓從本本上杜絕孩子不聽話的現象。
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就是在混淆孩子的“好惡”,混淆父母早先定下來的標準,這就不符合“有常”之道。總的來說,只要給孩子正確、明確的標準,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事情絕對不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能做,並將規則一直保持下去,就能讓從本本上杜絕孩子不聽話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