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了,
筆筆媽做好了晚飯,
對著正在玩自行車的筆筆喊:“媽媽做好晚飯了,
快點回來吃飯。
他正和小夥伴們玩得正高興,
回我一句,
“不餓,
還不想吃飯。
”於是我又催他“快點回來吃飯,
不然飯要涼了。
”讓筆筆媽鬱悶的是,
各種好言相勸,
筆筆就是一句話:“我不想吃。
”“我只能對著他吼,
再不趕快回來吃飯,
那你以後就別想再玩小自行車了,
或者乾脆直接把他從自行車上拉下來,
強行牽回家裡去。
”
慶慶是個男孩, 今年3周歲了。 平時跟媽媽最親。 只要媽媽在身邊, 其他人他都不要。 “但我跟他說什麼, 他都不願意聽,
Advertisiment
“於是我就經常控制不住地罵他, 有時打他屁屁, 讓他聽話, 但收效甚微。 ”慶慶媽不明白, 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他跟自己也像跟其他人一樣的乖呢?
經常被孩子折騰得頭昏腦漲, 孩子常常和自己作對, 面對自己的孩子總是束手無策, 各種催, 吼都無濟於事, 一位媽媽無奈地說, 難道是因為我們作為媽媽, 說得太多了嗎?孩子爸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 而當媽的往往少不了擔起嘮叨的角色。
故事法、動物法、競爭法
聰明媽媽有好辦法
丸子媽是個教育工作者, 她給大家支了個招, “聰明的媽媽要學會講故事。
Advertisiment
丸子媽讓丸子一直閉著眼睛, 感受在黑暗中穿衣服洗臉刷牙。 丸子覺得很好玩, 所以願意配合起床。 中間偶爾想睜眼看看, 丸子媽就大喊, 請你一直閉著眼。 “直到吃早飯, 寶寶終於被允許睜眼睛了, 她長呼一聲, 真累啊。 ”
丸子媽說, 除了故事法, 還可以將孩子喜歡的人物形象搬過來, 由這些形象發出的命令會比家長發出的命令有效, 比如黑貓警長、森林大王等;還有個辦法叫競爭法, 有一句老話:自己的東西不甜, 搶來的比較甜。 所以, 家長可以在孩子生活中多設計一些競爭型性的活動。
Advertisiment
英國教育專家有個“永遠別說兩次”法, 是一個簡單有效的“六步法”,
第一步:停下正在做的事, 走到孩子那兒去, 站著看著他。 讓他們覺得“這事很重要”。
第二步:等, 一直等到孩子停下他手裡的事並看著你。 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們正在專心於畫畫, 我們這時發話, 他可能根本就沒聽。
第三步:把要求講給孩子聽, 只講一次, 比如5分鐘之內把積木收好。
第四步:讓孩子把要求重複一遍。
第五步:站著, 等他。
第六步:對孩子朝正確方向邁出的每一小步, 都要描述式地讚揚。
孩子會配合的, 而且往往比想像中來得快。 相信很快便只需做前面三步即可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