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要太早學坐 易傷骨骼

牽著孩子走、學坐、學走……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不過, 正是在這些平平常常的、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當中, 有一些習慣和動作, 會令寶寶的骨骼受到傷害。 現在, 讓我們隨著寶寶的成長過程一起來找找, 哪些動作、哪些做法是需要避免的。

0-3個月繈褓不要太緊、太直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 家長不再像以前那樣, 給寶寶打個結結實實的“蠟燭包”了。 但是, 打繈褓並非就一無是處。 打繈褓可以給寶寶以安全感, 讓他有重新回到子宮裡的感覺, 睡覺也睡得踏實。 所以, 對於新生兒, 特別是容易驚醒的新生兒, 打繈褓確實是一個助睡好方法,

Advertisiment
所以, 仍然有不少的爸爸媽媽會在寶寶剛出生的幾個月給寶寶打繈褓。

打繈褓的關鍵是要鬆緊得當。 如果捆得太緊, 會限制寶寶胸部的活動, 影響肺和橫膈膜的活動和功能, 使肺部抵抗力降低, 發生肺部感染的機會增加, 同時也會壓迫腹部, 影響胃和腸道的蠕動, 使消化功能降低, 影響食欲, 使寶寶經常發生溢奶、吐奶。

另外, 要在繈褓的下部也就是寶寶的腳部留出一定的富餘, 讓寶寶的腿有活動的空間。 不要把寶寶的腿拉得直直地捆好, 這樣做並不能預防“羅圈腿”, 還會使寶寶的下肢活動受限, 不利於四肢骨骼、肌肉的發育。 而且, 過緊、時間過長地讓寶寶的腿始終處於筆直的狀態, 可能會引起新生兒髖關節脫位,

Advertisiment
影響髖臼的發育。

4~7個月學坐不要太早、太久

因為寶寶的骨骼硬度小, 韌性大, 容易彎曲變形。 而且寶寶體內起固定骨關節作用的韌帶、肌肉還比較薄弱, 尤其是有佝僂病的寶寶。 如果讓寶寶學坐得過早、坐的時間過長, 無形中就增加了脊柱的壓力, 很容易引起脊柱側彎或駝背。 因此, 要讓寶寶按照正常的生長發育規律發展, 而不是越早越好。 要鼓勵寶寶練習爬行, 使全身, 尤其是四肢的肌肉得到鍛煉。

7~9個月避免太早、太多使用學步車

對於媽媽而言, 學步車不僅是寶寶學步的工具, 也是自己的一個“幫手”, 有時候, 讓寶寶坐在學步車裡, 媽媽就能騰出時間安心地料理家務了。 不過, 如果寶寶過早、過多使用學步車,

Advertisiment
不僅不能促進發育, 還可能造成骨骼畸形。 學步車的坐墊較高, 寶寶只能用腳尖觸地滑行, 所以前行時, 基本是用腳尖用力, 這樣容易造成寶寶的足關節變形, 腳後跟外翻, 導致扁平足。 由於寶寶骨骼中的鈣含量較少, 膠質較多, 骨骼較軟, 過早、過多地使用學步車, 容易出現“X”或“O”型腿。

另外, 寶寶的頭部所占比重大, 又暴露在車身架的外面, 缺乏安全保護, 一旦摔倒, 頭部很容易受傷。

所以, 最好等寶寶滿9個月以後才使用學步車, 而且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 當寶寶能離開依靠物獨自邁上幾步時, 就不要再讓寶寶坐學步車了。

1~5歲不要使勁兒拉他的胳膊

牽拉肘又叫“小兒橈骨頭半脫位”, 是5歲以下孩子肘部最常見的外傷。

Advertisiment
如果你正牽著孩子走路, 這時孩子突然跌倒, 你仍然拉著他的手;或者你突然用力地拉孩子的一隻胳膊, 都有可能使孩子出現牽拉肘。 為什麼5歲以下的孩子容易出現牽拉肘?這和孩子的骨骼發育有關。 孩子橈骨近端的骨骺大約要到5~7歲左右才開始出現, 到6~7歲時橈骨頭逐漸增大, 18~20歲左右開始橈骨癒合。 孩子的橈骨頭尚未完全發育, 周圍只有一條環形韌帶所圍繞, 即橈骨環狀韌帶。 環狀韌帶不足以緊密包裹橈骨頭, 加上關節囊鬆弛, 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發生半脫位。

那怎麼知道孩子出現“牽拉肘”了呢?

可以從幾個方面判斷:

出現牽拉肘的那只胳膊曾被大人牽過;前臂不能自行抬舉或屈曲, 前後轉動會疼痛;手肘橈骨頭處有明顯壓痛。

Advertisiment

所幸的是, 牽拉肘的治療比較簡單:讓孩子坐在家長懷中, 醫生面對孩子坐好, 雙手握住寶寶的腕、肘, 先小範圍輕輕旋轉, 慢慢加大旋轉範圍, 若聽到關節響聲, 說明已經入臼。 有的孩子症狀像是牽拉肘, 但整複時聽不到關節重定的聲響, 這種情況一般是脫臼早已自行復位, 仍然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發炎, 此時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消炎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