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英國一句很有名的格言, 專門針對兩歲左右的孩子。 對照自己那個什麼都要拿著、占著的女兒, 我確實佩服英國人的冷幽默。
心理學 急不來的物權觀這是因為寶寶“自私”嗎?當然不是。 這只是孩子物權觀發展過程中的某個階段而已;成人萬萬不可隨意打亂這一進程, 因為物權觀的重要性, 甚至可以說是文明的基礎。
從6個月開始, 寶寶就意識到自己和媽媽、和這個世界是分開的, 是獨立的個體, 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這時候, 寶寶處於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中, 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 所以寶寶出去,
Advertisiment
1~2歲, 寶寶開始逐漸形成鮮明的物權歸屬觀念, 例如這個玩具是我的、這個電腦是爸爸的。 這種歸屬感跟秩序感聯繫在一起, 説明他認識外部世界, 建立內在安全感。 所以, 假若他認為是自己的, 就不會讓別人碰。
到了3歲左右, 孩子才可能理解真正意義上的分享概念。 他開始慢慢地, 一點一點地知道:這個玩具, 即使給別人玩, 也還是屬於自己的;這個食物, 自己有權決定是否給別人吃一口……於是漸漸不怕失去, 願意讓他人擁有, 變成樂於分享的天使寶寶——這個過程很長, 等到孩子真正能做到這一點, 他大約已經5歲了。
案例榜 並不好笑的“玩笑”就像前面說的, 3歲之前, 對孩子的物權歸屬感是要保護的。
Advertisiment
在女兒小的時候, 我就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 在外面跟小朋友玩時, 若別人想要女兒手裡的玩具, 我會勸她拿出來, 有時甚至不顧她的反對, 直接拿來遞給別的小朋友:“你玩的時間很長了。 ”現在才明白, 我實在是錯了, 只想著自己不成為自私的母親, 沒有顧及女兒的心理——女兒認為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被最信任的人強行奪走, 會有怎樣的不安全感?這甚至會誤導她:既然自己的東西可以被搶走, 那我也可以搶別人的東西。
當然, 類似的錯誤絕不止我一個人在犯。 曾見過一個媽媽帶著兩歲左右的孩子跟一群人一起爬山,
Advertisiment
看到這一幕, 我很心痛, 孩子的思維很直接, 還理解不了所謂的玩笑, 這樣逗弄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太大了——先是打亂了他的物權歸屬感, 然後又失去了他的信任感, 最終還給孩子留下一個印象:“分享並不快樂”。
方法論 3種誤區要警惕根種好了, 枝葉才不會偏離方向。 要順應孩子的自然心理發展規律, 適時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 千萬要記得避開以下這3種誤區:
操之過急有些家長3歲前就強迫孩子分享,
Advertisiment
有限度的“分享”這類家長其實骨子裡就自私, 怕吃虧, 所以好東西都讓孩子藏起來, 不要的小物品才讓孩子拿去分享。 但幻想孩子對別人自私, 而對家人慷慨無比, 是不可能的。 教唆孩子有條件、有限度地分享, 就要準備承受這個後果, 因為孩子不可能在有條件的分享中建立健康的物權觀和安全感, 最終只會在扭曲的性格中形成真正的自私。
Advertisiment
無條件的滿足家裡所有人都讓著孩子, 什麼都讓他先吃先挑先拿, 親身“示範”無私分享。 這種父母沒有明確物權的所有, 一味把好東西都讓給孩子, 只會讓他認為自己本來就擁有這些。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 其結果和第二種誤區一樣, 日久都會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
所以,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 沒有天生自私的孩子, 3歲前, 甚至到了5歲, 孩子不願分享, 都算是正常的。 越是想引導孩子成為友善大方的天使寶寶, 就越不要強迫他過早跟別人分享, 而應逐步灌輸, 示範引導, 讓孩子從“佔有”階段順利過渡到“分享”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