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並不愛吃聽上去“有好處”的食物

據英國郵報報導,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 家長往往會告訴他們這些食物有利健康成長, 但實際上這種方法並不能奏效。 那麼, 如何才能讓孩子愛上吃飯呢?

孩子並不愛吃聽上去“有好處”的食物

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 當告訴3~5歲的學齡前兒童吃什麼食物能夠更聰明更強壯時, 他們反而會抵觸這些食物。

領導這項研究的Michal.Maimaran博士和Ayelet Fishbach博士推斷:幼兒會從食物推斷出一定資訊, 即某種食物如果有利於達到一個目標, 就不會同時達到另一個目標。

“解釋起來就是, 向孩子提供食物時,

Advertisiment
如果告訴他們吃下這些食物會變得強壯, 或者能幫助認字, 孩子就會得出食物必定難吃的結論, 並且吃得很少。 ”兩位博士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的設想。

實驗者用兩種方式向兒童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吃餅乾的故事。 一種關注咸餅乾對健康的好處, 另一種不附加任何資訊。

前一種講述方式會將咸餅乾描述成具有使食用者變得強壯、健康、精力充沛的功能。 實驗者在講故事時, 還會秀出自己手臂上的肌肉。 為了證實孩子們已理解了故事中傳達的資訊, 實驗者在最後提問:“這種餅乾有利於健康, 你們明白了嗎?”

兩位博士發現, 當食物被附加上有利健康的資訊時, 孩子們的食用量會變少。 大多數兒童會將健康飲食的概念與“變得強壯”、“對你有好處”、“幫助長個子”和“提供能量”的短語聯繫起來。

Advertisiment
還有一些兒童會認為, 這是不能再吃甜點的意思。

研究人員建議, 孩子父母和食品製造商應該單純地提供食物, 最好不要傳達任何以健康飲食為目標的資訊。

讓寶寶愛上吃飯, 家長應做到

1.大人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

“言教不如身教”。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 如果大人們本身的飲食習慣不正常, 或者常常隨便以零食裹腹, 自然沒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時吃飯習慣。

2.固定的開飯時刻

儘量做到吃飯的時間一到, 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習慣, 並規定孩子須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 如果孩子不吃完, 就算他等一下餓了, 也不要再給他任何零食, 久而久之,

Advertisiment
孩子便會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3.減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雖然零食的給予有其必要性, 然而卻不可過量, 尤其垃圾食物儘量不要給予, 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 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

4.促進孩子的食欲

孩子肚子不餓當然吃不下飯, 若父母只一味地強迫孩子進食, 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試著促進孩子的食欲, 如:增加他的活動量, 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餓了, 自然不會抗拒吃飯。

5.選購孩子喜愛的餐具

孩子都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獨有的東西, 替孩子買一些圖案可愛的餐具, 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 如能與孩子一起選購更能達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變化 

在飲食均衡的條件下, 父母可以多種類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單純的米飯、麵條。

Advertisiment
例如:有時以馬鈴薯當成主菜, 再配上一些蔬菜, 也能擁有一頓既營養又豐盛的餐點。  

7.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 

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 例如:上市場買菜、幫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 甚至可詢問孩子的意見, 請孩子協助您一起做飯, 孩子不但能有參與感, 同時也能因而瞭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樣步驟, 進而更喜愛吃飯這件事。  

8.為吃飯增添趣味性 

在喂孩子吃飯時, 加入一些輕鬆、活潑的語氣, 讓吃飯不再只是吃飯而已, 將吃飯時刻與方式變成有趣的事情。 其實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問題的, 關鍵在於如何解決, 不要隨意的根據自己或寶寶的需要而改變什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