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並不是像育兒書裡那樣長大的

育兒有些很簡單的“原則”, 所以我先把它們寫下來。 首先理解這些原則, 將它們放在腦袋裡, 那麼無論是嚴厲的媽媽還是溫和的媽媽都不用擔心。 接下來的育兒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周圍環境, 大家只要用心地養育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

Advertisiment

1 培養一個有個性的孩子

不只是這本書, 您在讀任何一本育兒書時都要注意一個問題, 實際上“沒有孩子會像育兒書上寫的那樣長大”, 書上的東西畢竟都是一般的理論和平均值。

書上寫到孩子3個月的時候要多睡覺, 但是實際上孩子一點兒都不愛睡而且總是哭;書上寫孩子5個月應該會翻身了, 可是孩子到6個月7個月都不會翻身;“嬰兒都特喜歡的斷奶食物”, 好不容易給他做了, 可是孩子根本不吃。 所謂育兒, 不就是這些煩心事接連不斷嗎?

這些瑣碎的煩惱雖然當時都算是大問題, 不過, 只要孩子基本上健康成長,

Advertisiment
即使不像育兒書寫的那樣, 我們也要充滿自信。

有一個媽媽, 在冬天的某日, 照育兒書寫的那樣, 給出生一個月的嬰兒穿了3件衣服, 蓋上被子讓他睡在嬰兒床上, 被來訪的朋友看到:“這孩子不熱嗎?”這麼一被問自己也有點傻了, 可不是嗎, 房間裡暖氣挺足的, 自己不過穿了一件長袖T恤。 “那時候才意識到嬰兒跟自己一樣都是人, 在此之前一直覺得他好像是不同於自己的外星人, 一直是看著育兒書撫養的。 ”這個媽媽後來對我說。

嬰兒也是一個人, 就像大人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一樣, 嬰兒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 而我們總是習慣於把他們統稱為“嬰兒”或“孩子”來考慮。

正因為他們是一個一個的小人兒, 性格、體格以及成長軌跡不同也是正常的。

Advertisiment
要把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看做他們的個性加以愛護, 養育孩子的同時發揮他們的個性, 充滿期待地等著看孩子會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2 嬰兒是人

嬰兒和大人一樣擁有感情

嬰兒和成年人一樣也有著“高興”“傷心”“悔恨”等感情。 即使不能用語言表達, 不能用表情、姿勢、動作很好地表達, 嬰兒也是有感情的。

感情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慢慢地細化, 但是感情的基礎是不會變的。

Advertisiment

所以, 無視嬰兒感情的對待方式是會傷害嬰兒的。 當被溫柔地抱在懷裡的時候, 嬰兒也會感到幸福;當媽媽嫌他“哭聲真煩人”的時候, 他也會傷心。 嬰兒與成人一樣擁有感情, 要重視嬰兒的感情。

孩子到一兩歲的時候會擁有更細膩的感情, 不能因為他是孩子就什麼都對他說, 也不能總是哄著他, 要重視孩子的感情和情緒, 不要忽視。

3 孩子有自己成長的能力

走在孩子的後邊吧

孩子是罕見的好奇心旺盛的動物, 只要有放心的適當環境就會自己不斷成長。

不用誰去強迫他,

Advertisiment
孩子也會積極地練習, 學會爬, 學會扶著站立, 走路, 跑。 有鉛筆的話他會想寫字, 想自己吃飯, 想自己穿衣服, 並且越來越熟練掌握這些本領。

不過, 成長也有成長的煩惱, “我家寶寶爬爬倒是挺早的, 可是現在還不會走路呢”“這孩子說話倒是挺早的, 可是不怎麼愛說啊”, 等等, 不一而足。

為了發揮孩子的“成長能力”, 父母要對孩子好奇的物件保持同樣的好奇心, 一起觀察, 產生共鳴, “呵, 真是有趣”“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很重要的。 孩子自己先感動、思考、產生疑問, 這是最大的要點。

要是父母總是站在孩子前面, 孩子就會成為被動的人。

也就是說, 父母不要在孩子前面拽著他走, 而是要從後邊或者從旁邊支持他, 鼓勵他, 這是很重要的。

4 孩子的類型都是“天生的”

有“費事的孩子”,也有“不費事的孩子”

嬰兒的類型都是天生的。有的很神經質、敏感纖細(費事的孩子),有的馬馬虎虎(不費事的孩子),還有介於他們之間的。敏感的孩子抱他的姿勢不同都會哭,衛生間的水聲或電話的聲音都會吵醒他讓他哭起來;而馬馬虎虎的孩子不管什麼樣的姿勢抱他都會睡著,一般也不會有什麼事情吵醒他。

在日本的調查中,“費事的孩子”占34%,不是因為遺傳,也不是因為養育方式不好,總之會按一定的比例出生。這些夜哭郎讓父母很頭疼,所以據說受到虐待的也大多是這樣的“費事的孩子”。有這種孩子的話乾脆認命,注意觀察他“對哪些事情在意”,多陪在他身邊。我的第三個孩子就是這種類型,真是費了不少的勁,不過很多時候也感覺到他的可愛,留下了很多回憶。

5 善用“具體的表揚”

“具體的表揚”比“一般性的表揚”更能發展個性

我覺得日本的讚揚詞語太少了。表揚孩子的時候經常用的也就是“這孩子真聰明”“真棒”“真可愛”,少得可憐。不這麼說的話好像孩子就不聰明了似的。反過來想想,一天之內你會跟孩子說多少遍“快點做!”這種話呢,要說這個時代不這麼催著孩子的話似乎也不行。

所以至少要多認可孩子,體會他的感情。比如,孩子禮貌用語說得很好了,你不要誇他說“真是聰明的孩子”,而要說“真是媽媽的好寶寶,說得真棒”。

具體的誇獎能夠突出孩子的獨特,也就是發揚他的個性。比起“抽象的表揚”,“具體的表揚”更重要。

伴隨著今後孩子的成長,媽媽要學會更多地表揚孩子,要多多練習哦。

6 嬰兒沒有“任性”

有的只是自我主張

自己知道“自己在做隨心所欲的事”,這叫“任性”。而一兩歲的孩子有的不是“任性”,而是自我主張。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在給孩子餵奶。孩子還想要喝,可是媽媽卻不給了,她認為“必須讓孩子練習忍耐,如果他想要的時候都給他,以後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我簡直驚呆了。

一定是媽媽堅持認為“不能讓孩子任性”,還有“一天到晚跟一個任性的孩子相處太累”這種育兒負擔加起來讓媽媽這麼做了。

但是,2歲左右的孩子是沒有什麼“任性”一說的。雖然看上去是任性,其實那只是表明這個孩子“自我主張比較強”。負面考慮這一點,是忽略0~2歲孩子的發育特徵,把大人的理論套用到孩子身上。

7 原則上禁止體罰

體罰只會給幼小心靈留下創傷

體罰原則上是要禁止的。

孩子越小越不應該體罰。等孩子到了可以認識到自己為何被懲罰的年齡,在某些時候或場合體罰也許還有點意義。

但是,年齡太小,還不理解被訓斥的意義,如果挨了打則只會產生恐怖感,給幼小的心靈留下傷害。也許從此以後這孩子變得“不再相信任何人”。

所以原則上在孩子幼小時不要使用體罰。

1~2歲的時候,如果孩子要去摸熱的取暖爐,你可以輕輕拍他的手告訴他“不能摸”;或者孩子要跑到馬路上去的時候,可以輕輕打他屁股。但是使勁揍或掐孩子就成虐待了。

把孩子當做自己焦躁情緒的發洩口,體罰孩子,這沒有任何好處。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要找到解除自己焦慮情緒的途徑。

8 相信孩子的潛能

“盲目愛子”的父母最後會贏

聰明的父母總是會相信孩子的可能性,用溫暖的目光注視他們。

即使孩子淘氣,也不訓斥他們“你幹什麼呢,不許這樣!”,而是與孩子持有共鳴——“寶寶為什麼喜歡那種東西呢?”“媽媽覺得你好有趣哦”,用溫暖的目光觀察他們,那麼孩子也會充滿自信地長大。如果孩子做什麼事都比較慢,不要認為他就是一個笨笨的孩子,而要相信他“做任何事都願意認真地做,否則不甘休”、“他是每件事都細細品味的孩子”,相信他有發展的可能性。

這麼相信孩子的話,他們一定會如我們所相信的那樣創造奇跡,真的是不可思議。

孩子總是在看著父母的,父母的“自我信賴”也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常常毫無理由地相信自己的孩子,而最後獲勝的結果證實了他們這種“盲目愛子”的明智。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那樣實現的可能性不是父母所期待的可能性,而是“孩子自己能達到的最大可能性”。

9 培養聰明的身體

培養感性豐富的身體、喜歡製作東西的身體、喜歡活動的身體——這也可以提高好奇心和學習能力

最近,幾乎沒有活動身體的機會,精力過剩的孩子越來越多。“外邊太危險,不能讓孩子走路”,父母這麼想,所以孩子除了坐車就是坐車。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明確的意識,身體就不會健康成長,所以在這點上要稍滯後於時代,多讓孩子活動身體。具體來說,每天要走“年齡公里數”,1歲的孩子每天走1公里,3歲的孩子每天走3公里。

這樣,在“培養結實的身體”的同時,也培養一個“感性豐富的身體”。

比如,一邊散步一邊接觸花花草草,到河流上游去感覺水的冰冷,利用工具來做東西等。在這樣活動身體的同時體驗各種事物,孩子的好奇心也會越來越豐富,他會不斷地要觸摸各種東西,製作各種東西,不僅好奇心得到發展,學習能力也會提高,感情也會越來越豐富。

10 大方地接受周圍人的幫助

育兒要開放,不能孤獨!

要想好好地養育孩子,應該積極地借助周圍人。如果自己願意尋求別人的幫助,別人會出乎意料地非常樂意提供幫助。隔壁家的孩子不停地哭,如果你們關係不錯,你並不會感到煩人。

孩子到了可以帶出去的月齡,可以參加附近的“育兒廣場”。一天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都可以,跟大家見見面,說說話,可以解除壓力。一開始可能覺得有點麻煩,但是習慣了之後,總比一天從早到晚跟孩子一個人相處要開心一些。

把孩子送到幼稚園自己工作也不錯。也許現在還有人認為把孩子送幼稚園的話孩子太可憐了,其實,最近美國一個大規模調查表明,從保育環境來說,“高品質的幼稚園最好”,“家庭次之”,“低品質的幼稚園第三”。如果父母精神焦慮,或者只看電視不外出玩耍的話,還不如幼稚園呢。請保育員幫忙看孩子的話,可以再次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

不要試圖一個人做好育兒的全部,可以毫無顧慮地接受朋友、鄰居、祖父母以及保育員的幫助。

4 孩子的類型都是“天生的”

有“費事的孩子”,也有“不費事的孩子”

嬰兒的類型都是天生的。有的很神經質、敏感纖細(費事的孩子),有的馬馬虎虎(不費事的孩子),還有介於他們之間的。敏感的孩子抱他的姿勢不同都會哭,衛生間的水聲或電話的聲音都會吵醒他讓他哭起來;而馬馬虎虎的孩子不管什麼樣的姿勢抱他都會睡著,一般也不會有什麼事情吵醒他。

在日本的調查中,“費事的孩子”占34%,不是因為遺傳,也不是因為養育方式不好,總之會按一定的比例出生。這些夜哭郎讓父母很頭疼,所以據說受到虐待的也大多是這樣的“費事的孩子”。有這種孩子的話乾脆認命,注意觀察他“對哪些事情在意”,多陪在他身邊。我的第三個孩子就是這種類型,真是費了不少的勁,不過很多時候也感覺到他的可愛,留下了很多回憶。

5 善用“具體的表揚”

“具體的表揚”比“一般性的表揚”更能發展個性

我覺得日本的讚揚詞語太少了。表揚孩子的時候經常用的也就是“這孩子真聰明”“真棒”“真可愛”,少得可憐。不這麼說的話好像孩子就不聰明了似的。反過來想想,一天之內你會跟孩子說多少遍“快點做!”這種話呢,要說這個時代不這麼催著孩子的話似乎也不行。

所以至少要多認可孩子,體會他的感情。比如,孩子禮貌用語說得很好了,你不要誇他說“真是聰明的孩子”,而要說“真是媽媽的好寶寶,說得真棒”。

具體的誇獎能夠突出孩子的獨特,也就是發揚他的個性。比起“抽象的表揚”,“具體的表揚”更重要。

伴隨著今後孩子的成長,媽媽要學會更多地表揚孩子,要多多練習哦。

6 嬰兒沒有“任性”

有的只是自我主張

自己知道“自己在做隨心所欲的事”,這叫“任性”。而一兩歲的孩子有的不是“任性”,而是自我主張。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在給孩子餵奶。孩子還想要喝,可是媽媽卻不給了,她認為“必須讓孩子練習忍耐,如果他想要的時候都給他,以後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我簡直驚呆了。

一定是媽媽堅持認為“不能讓孩子任性”,還有“一天到晚跟一個任性的孩子相處太累”這種育兒負擔加起來讓媽媽這麼做了。

但是,2歲左右的孩子是沒有什麼“任性”一說的。雖然看上去是任性,其實那只是表明這個孩子“自我主張比較強”。負面考慮這一點,是忽略0~2歲孩子的發育特徵,把大人的理論套用到孩子身上。

7 原則上禁止體罰

體罰只會給幼小心靈留下創傷

體罰原則上是要禁止的。

孩子越小越不應該體罰。等孩子到了可以認識到自己為何被懲罰的年齡,在某些時候或場合體罰也許還有點意義。

但是,年齡太小,還不理解被訓斥的意義,如果挨了打則只會產生恐怖感,給幼小的心靈留下傷害。也許從此以後這孩子變得“不再相信任何人”。

所以原則上在孩子幼小時不要使用體罰。

1~2歲的時候,如果孩子要去摸熱的取暖爐,你可以輕輕拍他的手告訴他“不能摸”;或者孩子要跑到馬路上去的時候,可以輕輕打他屁股。但是使勁揍或掐孩子就成虐待了。

把孩子當做自己焦躁情緒的發洩口,體罰孩子,這沒有任何好處。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要找到解除自己焦慮情緒的途徑。

8 相信孩子的潛能

“盲目愛子”的父母最後會贏

聰明的父母總是會相信孩子的可能性,用溫暖的目光注視他們。

即使孩子淘氣,也不訓斥他們“你幹什麼呢,不許這樣!”,而是與孩子持有共鳴——“寶寶為什麼喜歡那種東西呢?”“媽媽覺得你好有趣哦”,用溫暖的目光觀察他們,那麼孩子也會充滿自信地長大。如果孩子做什麼事都比較慢,不要認為他就是一個笨笨的孩子,而要相信他“做任何事都願意認真地做,否則不甘休”、“他是每件事都細細品味的孩子”,相信他有發展的可能性。

這麼相信孩子的話,他們一定會如我們所相信的那樣創造奇跡,真的是不可思議。

孩子總是在看著父母的,父母的“自我信賴”也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常常毫無理由地相信自己的孩子,而最後獲勝的結果證實了他們這種“盲目愛子”的明智。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那樣實現的可能性不是父母所期待的可能性,而是“孩子自己能達到的最大可能性”。

9 培養聰明的身體

培養感性豐富的身體、喜歡製作東西的身體、喜歡活動的身體——這也可以提高好奇心和學習能力

最近,幾乎沒有活動身體的機會,精力過剩的孩子越來越多。“外邊太危險,不能讓孩子走路”,父母這麼想,所以孩子除了坐車就是坐車。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明確的意識,身體就不會健康成長,所以在這點上要稍滯後於時代,多讓孩子活動身體。具體來說,每天要走“年齡公里數”,1歲的孩子每天走1公里,3歲的孩子每天走3公里。

這樣,在“培養結實的身體”的同時,也培養一個“感性豐富的身體”。

比如,一邊散步一邊接觸花花草草,到河流上游去感覺水的冰冷,利用工具來做東西等。在這樣活動身體的同時體驗各種事物,孩子的好奇心也會越來越豐富,他會不斷地要觸摸各種東西,製作各種東西,不僅好奇心得到發展,學習能力也會提高,感情也會越來越豐富。

10 大方地接受周圍人的幫助

育兒要開放,不能孤獨!

要想好好地養育孩子,應該積極地借助周圍人。如果自己願意尋求別人的幫助,別人會出乎意料地非常樂意提供幫助。隔壁家的孩子不停地哭,如果你們關係不錯,你並不會感到煩人。

孩子到了可以帶出去的月齡,可以參加附近的“育兒廣場”。一天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都可以,跟大家見見面,說說話,可以解除壓力。一開始可能覺得有點麻煩,但是習慣了之後,總比一天從早到晚跟孩子一個人相處要開心一些。

把孩子送到幼稚園自己工作也不錯。也許現在還有人認為把孩子送幼稚園的話孩子太可憐了,其實,最近美國一個大規模調查表明,從保育環境來說,“高品質的幼稚園最好”,“家庭次之”,“低品質的幼稚園第三”。如果父母精神焦慮,或者只看電視不外出玩耍的話,還不如幼稚園呢。請保育員幫忙看孩子的話,可以再次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

不要試圖一個人做好育兒的全部,可以毫無顧慮地接受朋友、鄰居、祖父母以及保育員的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