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在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中, 發生衝突往往不可避免。 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 家長們該怎麼做呢?
回答:當孩子與小夥伴發生衝突, 很多家長擔心自家孩子吃虧, 不放心讓他獨立解決問題, 常常包辦代替。 實際上, 家長應該理解作為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 給他提供機會, 讓孩子充分體驗成功和失敗, 並在感悟中成長。
家長應正確看待孩子與同伴間衝突的教育價值。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 很多家長認為衝突是一種消極現象, 有破壞性作用。 實際上,
Advertisiment
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解決與同伴衝突的機會。 面對衝突, 有些家長把重心放在“避免”上。 如買玩具時, 同樣的玩具會買雙份或多份, 衝突發生時立即將孩子們分開。 家長不能不加篩選地將成人解決問題的標準原原本本地擺在孩子面前, 更不能因為怕麻煩而快速地代為處理。 對孩子們來說, 具體的體驗比抽象的說理更能發展他們的社交能力。 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後的成功感是言語教育和行為指導無法取代的, 正所謂“聽過了忘記了, 看過了記住了, 做過了理解了”。 即使孩子沒有很好地解決衝突, 也可親歷一次失敗,
Advertisiment
家長應注重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的溫馨氛圍、家長的民主態度和家長的社交能力等潛在的環境因素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如果親子關係融洽, 家長注意提供情感支持, 鼓勵交往, 則孩子在行為規範的內化方面最為有效。 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虧, 如沒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 家長就打罵自己的孩子, 說孩子沒用。 時間一長, 孩子遇到交往困難時, 把問題或不良情緒悶在心裡, 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的發展是不利的。
Advertisiment
家長應給予必要的技能指導。 指導時, 宜將社會認知、具體的行為指導和體驗結合起來, 單方面的說教效果不大。 如果只進行社會認知方面的教育, 孩子能說出遇到什麼問題該怎樣去做, 但到了真實的情景中,
Advertisiment
教育不是快刀斬亂麻的事情, 是滴水穿石的過程。 每個家庭, 每對父母, 只有根據自己家庭的特點, 孩子的特點, 來確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 從小處著手, 堅持不懈, 才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