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孩子也會有暴力傾向嗎?

現在的孩子, 不知道為什麼都有很強的攻擊性, 男孩子喜歡一群群湊在一起打架;女孩子喜歡在冷不防的時候, 抓傷同伴。 尤其是過年, 親戚鄰居家的孩子們一湊在一起, 哭鬧聲與告狀聲就接連不斷。 為此, 父母們真是無奈又著急。

根據相關調查, 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 從性別來看, 男多於女;從獨生與非獨生來看, 獨生子女多於非獨生子女;從年齡來看, 年齡小的居多。 孩子們這時的攻擊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加, 這種行為會愈演愈烈。

其實, 很多幼兒有行為攻擊的傾向, 而多數父母認為這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

Advertisiment
並沒有加以重視。 但是, 專家認為: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 一般男孩的攻擊性比女孩突出, 如果任其發展到成年, 這種行為就可能轉化為犯罪行為。

范良長得人高馬大、虎背熊腰, 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 儘管如此, 他還不安分, 平時調皮搗蛋, 總喜歡惹別人。 每次范良的爸爸媽媽去學校接他的時候, 總免不了聽到孩子們告狀的聲音, 這些聲音真是讓范良的父母頭疼不已。

而對於範良這個好攻擊他人的惡習, 父母也是無計可施, 只會回家狠狠批評。 有時, 爸爸實在生氣時就會打他。 可是, 種種方法都不奏效。 最後, 範良也被打皮了, 根本不怕爸爸媽媽生氣了。

有一天, 范良對爺爺說:“媽媽不講理,

Advertisiment
常欺負我, 卻要我別欺負小朋友。 我只是想和他們好, 又不是要欺負他們。 ”聽到這句話後, 范良的父母開始反省自己一貫的教育方法, 覺得應該和範良多溝通溝通, 而不能開口就罵、動手就打了。

很多時候, 有的孩子只是想和其他小朋友做朋友, 但是方法不對, 或表達方式不當, 就會傷害到其他的小朋友。 所以, 掌握好分寸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 和其他的小朋友表示友好, 只要動嘴就好, 不要動手。

露勇已經漸漸長大了, 但是他爭強好勝, 無論遊戲還是比賽, 他都要贏過別人, 不准別人超過他, 這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有天下棋, 整整一下午, 露勇沒有一局贏過對方。 終於, 周圍的小夥伴開始笑他了。

Advertisiment
這可激怒了他, 露勇站起身就踢翻了棋盤, 還動手打了幾個笑他的孩子。

回到家裡, 露勇漸漸冷靜下來, 有些後悔。 因為, 被他打的那幾個孩子, 也是他最好的小夥伴。 媽媽開口說話了:“你動手打別人就能證明棋下得比他好嗎?”露勇搖了搖頭。 他坦白說, 他只是受不了好朋友嘲笑他。

媽媽這時抓住了教育露勇的時機, 她說:“在別人失敗的時候嘲笑別人肯定是不對的, 可是我們對於朋友要寬容。 ”最後媽媽鼓勵露勇接受自己的失敗, 好好學習下棋, 以後有機會還可以找好朋友切磋棋藝。

沒過幾天, 露勇就和那幾個小朋友和好了。 大家仍然一塊兒下棋, 有輸有贏, 但是再也沒有發生衝突。 孩子就是通過這樣一件件小事長大的,

Advertisiment
看來我們還是要找找他們打鬧的原因, 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其實, 孩子只有在感到不開心或感到挫折時, 才會去攻擊其他的孩子。 他們有的是出於自我保護, 有的是宣洩內心的不滿, 而不是單純喜歡打人。 我們要認真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 多與孩子溝通。

當然, 還要儘量避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不要讓孩子感到失敗、安全受到威脅等, 這些都會激發孩子去攻擊他人。 幫助孩子糾正喜歡打人的壞習慣, 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 把好情緒與壞情緒造成的後果進行強烈對比

當我們的孩子不再去攻擊他人時, 我們要給予肯定和表揚, 讓孩子體驗到愉快;當孩子亂打人時, 我們要告訴他這是錯誤的, 並且讓他知道,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因為他的這種行為而感到非常不高興。 這兩種情緒的強烈對比, 可以讓孩子親身體會到哪種情緒更能讓他感到愉悅。

■ 行為塑造, 循序漸進

以循序漸進的要求來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擊性行為, 產生家長所希望的行為。 比如孩子在輸掉遊戲以後耍賴、打人, 我們要引導孩子做到不耍賴, 然後讓他做到對同伴友善相待。 當孩子的情況慢慢有所改善的時候, 我們要激勵孩子保持下去。

■ 獎勵也是最好的動力

其實, 孩子在完成自己認為值得表揚的事情後, 都渴望得到爸爸媽媽的獎勵。 我們可以手工製作一些小紅花或小玩具, 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 我們就發給他, 這種激勵的方法十分有效。

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就會一直保持良好的習慣,儘量不去犯錯誤,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 堅決抵制粗暴教育

就會一直保持良好的習慣,儘量不去犯錯誤,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 堅決抵制粗暴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