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做平時, 我會要求女兒撿起來, 同時注意語氣。 可是這次, 無法按時睡覺讓我也很煩, 我的聲調不自覺地就抬高了:“葉子!撿起來!”
她不聽。
我俯身, 把其中一本撿起來, 語氣更強勢了, “像這樣, 聽到沒有?”我還拉了下女兒的胳膊, 要求她跟著做。
激怒我的一幕來了:她的小眼神充滿不服氣,
Advertisiment
學習過正面管教, 我知道, 當我覺得憤怒、被挑戰, 是孩子想要更多的權力和關注了。 可是, 在那樣一個場景下, 我卻很難平靜, 一邊咬牙切齒行將爆發、一邊止不住地想:
1、如果妥協讓步, 以後我說話還有用嗎?!
2、如果總是我來收拾滿地狼藉, 孩子豈不是更加覺得無所謂, 反正有人擦屁股?!
僵持無果、大聲說話後的感覺又太差, 後來我只能把孩子抱回房間, 哄她睡著了才工作, 衝突暫告段落。 但對上面的問題, 內心仍然充滿疑惑。
那幾天, 正好在跟隨美國正面管教高級導師Lori Onderwyzer學習,
Advertisiment
Lori讓我扮演調皮的女兒, 當又一次, 我把書本扔到地上, 她竟然笑容滿面, 看著我的眼睛, 拉著我的手, 一起緩緩地蹲在了地上:“寶貝, 我們一起撿起來好嗎?”
“我才不要!”我故意為難Lori。
“哈哈親愛的, 我撿這本、你撿這個, 好嗎?”她繼續, 伸手遞給我另一樣東西, 非但沒怒, 笑容反而更燦爛了。
“呃……好吧”, 盛情難卻呀, 我照著做了。
“哇哦!!!謝!謝!你!”Lori用很誇張的動作擁抱了我, 輪到我受寵若驚了:哇, 我犯了錯, 才撿起來而已, 媽媽卻說要謝謝我。
作為孩子, 我開始信任媽媽, 願意配合她。 但做回媽媽本身, 我還是忍不住懷疑, 如果孩子不配合呢?如果她還是繼續扔,
Advertisiment
還沒等我開口, Lori好像懂得讀心一樣:“當然, 她撿起來後, 一定會覺得很好玩, 會繼續扔的, 她在發展自主性, 在探索。 “
“呃……那就讓她扔嗎?”
“對啊, 她一定會扔東西, 這很正常, 你要做的只是, 教會她扔完東西需要撿起來。 ”
我恍然大悟, 提起令人不快的“吃手的一幕”, Lori安慰我, “哈哈, 她知道這樣你就會關注她呀, 她在享受和你鬥爭!你要是和她鬥, 那就沒完沒了了。 至於吃手, 真的不用擔心, 我女兒吃到了12歲。 ”
“那亂扔東西這種行為什麼時候才會好?”
“可能至少要到……5歲。 ”
好嘛, 我沒脾氣了。
這一課給我的教育太大了。
我那麼努力做個平和的好媽媽, 可還是會失控, 其實發脾氣的時候, 自己也很難過自責。
其實,
Advertisiment
一是沒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 把工作上的煩躁, 遷移給了孩子。
二是忽略了孩子的很多“挑釁”並非蓄意, 其實都是適齡行為。
三是在意自己的面子, 盯著當下的衝突非要有個“結果”或“輸贏”, 然而我忘記了和孩子建立情感的連接, 忘記要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去處理, 而處理過程本身, 才是對孩子的長遠品格培養更重要的。
如果還有下一次, 我該怎樣做得更好:
1、情緒差的時候, 想辦法暫停:比如深呼吸三秒、去洗手間洗把臉、出去走走、請家人幫忙, 總之, 平靜後再和孩子溝通。
2、持續學習:孩子有哪些適齡的“調皮”行為, 《你的N歲孩子》系列是耶魯大學40年的研究成果, 對瞭解分齡孩子特點很有幫助;必須提醒自己,
Advertisiment
3、有些爭執可以避免:不想孩子碰的東西, 就放在她夠不到的地方;提前和孩子約定, 媽媽工作多久會來陪你, 進入書房有什麼規矩?
4、爭執的當下, 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切勿陷入權力之爭, 要蹲下來、坐下來, 和孩子同樣的高度, 親身示範;邀請孩子一起撿起來, 及時鼓勵她的配合。 “我們一起來弄”的好處是, 這個指令是留有餘地的, 相比“你必須自己撿起來”, 就算孩子不配合, 大人面子也還在呀;轉移注意力也是個萬能的方法。
後記:
那天結束課程回到家, 前晚熬夜的困倦襲來, 我倒頭想眯一會兒, 竟然睡著了, 迷迷糊糊感覺有誰爬上床, 睜眼一看, 是女兒,前一天才被我吼過的女兒……我下意識的摟了摟她,“對不起,寶寶,能親親媽媽嗎?”她濕乎乎的嘴唇湊上來,挨著我躺了下來,好像什麼不愉快都沒發生過。
我更加羞愧了……孩子是多麼願意選擇原諒啊,沒有故意作對的小調皮,只有不懂得溫柔以待的家長。
是女兒,前一天才被我吼過的女兒……我下意識的摟了摟她,“對不起,寶寶,能親親媽媽嗎?”她濕乎乎的嘴唇湊上來,挨著我躺了下來,好像什麼不愉快都沒發生過。我更加羞愧了……孩子是多麼願意選擇原諒啊,沒有故意作對的小調皮,只有不懂得溫柔以待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