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交流學說“魔語”

孩子交流學說“魔語”
什麼是“魔語”?
比如紅紅在看一本書, 小明也想看, 那小明該怎麼說呢?
“我可以跟你一起看書嗎?”
“如果你這次給我看, 我下次也會給你看的。 ”
“我的書很好看, 我拿我的書跟你換。 ”
小明所說的這些很有策略的話, 就是“魔語”。 孩子之間的“魔語”就是能讓別人開心, 別人喜歡聽的話;或是表達自己心情, 向別人訴說情感的話;或是能夠解決問題的話。
記者對幼稚園編排的一幕魔語情景劇《椅子風波》印象深刻, 尤其是劇中孩子們解決爭搶椅子問題時所說的“魔語”, 更是令人回味——
“我們兩個人都不坐,
Advertisiment
給別人坐!”
“好吧!我再去拿別的椅子吧!”
“我們兩人一起坐吧!”
“我們石頭、剪子、布, 誰贏誰坐。 ”
據王芳園長介紹, 幼稚園通過繪畫、書寫等方式, 將魔語記錄下來, 並且在不同場景、活動中讓孩子加深對“魔語”的感受和印象, 並在日常生活試著用“魔語”去解決一些衝突, 創造合作的機會。
比如小班孩子中中跟同伴下棋, 但同伴不守規則, 中中就說:“你這樣做, 我很生氣”;
毛毛想讓爸爸帶她出門買點東西, 但爸爸覺得時間晚了, 毛毛就說:“我們快去快回……”這樣, 爸爸就點頭同意了。
通過魔語的學習訓練, 孩子們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 而且可以練習各種交往策略, 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做個會批評的家長
批評, 是在幼稚教育中經常使用的方法,
Advertisiment
但它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有調查資料表明, 在孩子最主要的三種負面情緒中, 即生氣、害怕、難過, 有30%是由批評引起的。
那麼, 是不是需要取消批評?當然不是。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 家長和教師都需要掌握批評的藝術。
“你真笨, 這點小事情都做錯。 ”如果這樣批評孩子, 那是大錯特錯了, 它會導致孩子的無助反應, 認為失敗是自身能力有問題。 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 很可能有焦慮感產生。
“你這次任務失敗了。 ”如果家長針對事情的結果批評孩子, 那效果就比較模糊, 因為孩子並不能明確自己失敗的原因在哪裡。
“你這樣做的方法是不對的, 正確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批評是針對事情的過程來進行的, 孩子們就能理解失敗是因為這次方法用錯了,
Advertisiment
下次遇到類似任務, 仍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相信自己“這次一定能夠解決”。
當然, 在不同的情景環境裡、在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面前, 家長和教師的態度、語言都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但是, 專家們通過研究已經得出結論, “情商”並不是天生的, 它可以像任何一種能力一樣, 通過學習、鍛煉來提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