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小培養並及時督促
從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話時開始, 就注意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 即讓孩子慢慢明白, 什麼是應該做的, 什麼是不該做的。 一般來說, 孩子比較小時, 自製力的培養主要是生活習慣上的問題, 如規定孩子有規律地生活作息, 讓孩子按時就寢, 準時起床, 按時吃飯, 按時做作業及遊戲, 按時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務等。 開始時可能會有些困難, 但時間長了, 孩子就會在父母的督促下學會控制自己、約束自己, 並養成習慣。
2.可以適當制定一些行為規則
Advertisiment
父母可為孩子制定一些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家規等行為準則, 並利用校規, 作為對孩子行為的約束, 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必須注意的是, 這種行為準則不能過度或過於詳細, 否則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過於“聽話”, 不利於他的成長, 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性。 父母只要抓住主要問題就可以了, 待孩子慢慢長大後, 再注重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教育。
3.該不予理睬就不要理會
對孩子的嘀嘀咕咕、糾纏不休等行為, 家長可以故意不加注意, 裝作沒有聽見或者暫時離去。 這是一種避免孩子可能出現鬧事行為的有效方法。 比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 一時難以說服他, 這時可採用不予理睬法,
Advertisiment
4.預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 所以一定要給他定個規矩, 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規矩處理。 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 你必須按時起床, 按時吃早餐, 才能準時送你去幼稚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 就只好放棄早餐, 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 一旦孩子賴床, 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 並告訴他:對不起, 寶寶, 我們有約在先, 不能隨意破壞。
5.啟發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自製力的發展是和孩子的自覺性、堅持性等相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