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 常常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但是, 任性背後, 也許有更多的深意。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情景:
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開心, 可是回到家, 小傢伙莫名其妙地發起了脾氣, 原因是大家進家門的順序“錯”了。 平時, 媽媽帶豆豆從外面回家, 都是媽媽開門, 豆豆先進, 之後媽媽進;而今天, 爸爸開了門第一個進, 於是豆豆不高興了:“豆豆先進!豆豆先進!”爸爸退回來, 讓豆豆先進, 跟著就進了門, 結果, 豆豆又大哭起來:“媽媽先進!媽媽先進!”爸爸有點不耐煩了, 覺得豆豆太任性, 於是沒有理睬她, 堅持要在媽媽前面進入家門。
Advertisiment
這樣的情景, 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 實際上, 它不過是豆豆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現而已。 在成長過程中, 孩子可能有很多類似的心理需求, 如拿到東西往嘴裡放、扔東西、喜歡故意說“不”挑戰父母底線、撕紙撕書、攻擊小朋友, 等等。 若我們清楚, 這些都是階段性的問題, 都有他背後必然的原因, 就不會跟孩子對抗。 一個被父母理解, 獲得最大滿足感的孩子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孩子。 既然如此, 理解孩子的需求, 以恰當的方式去引導, 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孩子就會發現, 即便是剛剛出生一個月的小嬰兒, 他也會有很多表達自己需求的特別方式:
一個多月的玖玖每晚固定時間, 清洗完畢, 躺到床上就會安靜入睡。 然而, 某天晚上, 小傢伙卻一反常態, 嘴裡哼哼唧唧, 使勁踢著小腿, 一臉委屈的表情, 最後, 這個一向很乖巧的小傢伙竟然煩躁地哭起來。 玖玖媽琢磨來琢磨去, 就是找不到原因, 折騰很久才發現, 原來是她的紙尿褲系得比平時緊了點。 重新穿好紙尿褲, 小傢伙頃刻進入甜蜜的夢鄉。
尊重需求, 重視語言技巧孩子從一出生就有許多類似原生態的“語言”, 如果我們讀不懂這些語言, 就無從理解他;因為缺乏理解, 需求得不到正確回應, 孩子就會產生挫敗感,
Advertisiment
孩子處理挫敗感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哭鬧, 而他的哭鬧會給我們任性的感覺。 因此, 通過細緻地觀察孩子, 揣摩他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 學著理解他的需求, 以他能夠接受的溫和而人性的方式去引導他, 他的需求得到尊重, 任性自然就會遠離。
舉例來說, 假定我們試圖讓孩子關了電視機去吃飯, 最好不要粗暴地命令他:“該吃飯了, 趕快關了電視, 吃飯去!”這種對抗的方式引發的一定是更強烈的對抗, 或者使孩子迫于壓力方式對抗, 卻因此走入另一個極端。 如果換一種方式:“你看看, 電視機都發燒了(抓著孩子的小手靠近電視機背後, 讓他感受一下熱度),
Advertisiment
親子之間少一分對抗, 多一分智慧, 孩子就會少一分任性, 多一分喜樂。 試著跳出來, 換個思路去解決問題, 也許一切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