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作業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 常有這樣的現象, 20分鐘作業還沒寫好, 下死命令3分鐘內必須寫好。 3分鐘到了寫好了, 可字一塌糊塗。 這時我們就疑惑了:是要品質還是要速度?
養成書寫的好習慣。
書寫良好的數學作業, 不僅反映學生的知識技能水準。 而且也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 要字跡要工整、清晰。 作業的格式、數位的書寫、數學符號的書寫等等都要規範, 該用直尺要用直尺, 該用圓規就得用圓規, 該空行的要空行。 數學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 書寫不規範, 就很有可能看錯數位或符號,
Advertisiment
養成審題的好習慣。
學生在作業時往往會提筆就做, 不去認真的讀題、審題、分析, 而是“想當然”、“老師講過”或“我會做的”, 這樣往往會嚴重影響作業品質。
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要分以下幾步:第一步:初步讀題, 找出題中所含數學資訊;第二步:簡化條件, 整理題目中的數量關係; 第三步:找准關鍵字, 標記數量關係。
養成打草稿的好習慣
1.腹稿多, 草稿少。 低年級由於知識難度不大, 學生依據“心算”就能解答好數學題。 可隨著年級升高, 知識難度增大, 思維層次變多, 有相當一部分題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確解答的。 可是, 有些學生卻還在用低年級的方法, 試圖一下子就能把題解出, 有的學生就在那慢慢想,
Advertisiment
2.計算草稿多, 分析草稿少。 學生作業或考試結束。 可以發現草稿上密密麻麻, 各種計算草稿很多, 而很少有分析的關係式、線段圖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3.隨意打草稿的多, 有序規範的少。 草稿適當“草”些無妨, 但有些學生沒有專門的草稿本, 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 有的在作業空白處、課本上打草稿, 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 可採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備好專用的草稿本子。
2.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草稿要遵循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書寫要求, 依次排列, 字跡清楚、規範。
3.引導學生對思考難度較大、解題步驟較多的問題, 借助草稿來分析思考,
Advertisiment
4.檢查評價學生草稿紙, 及時糾正不良習慣, 表揚、評比、展覽優秀草稿本, 引導大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學習如同耕作, 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穫。 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回饋, 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 只有及時檢查, 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穫, 問題何在, 以便及時訂正錯誤。 很多同學習慣是做完就行, 不求其正確性, 就連解方程, 這種非常方便檢驗的題型也懶得去檢查, 更不用說其它題目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二是說明這部分同學做事不夠嚴謹、縝密。
也有很多的學生在答題後, 不是沒有去檢查, 而是“不會”檢查。 常聽孩子考試卷後交流:我查了5遍!很多孩子看上去是在“拼命”地檢查,
Advertisiment
數學作業未檢查的方法:一是檢驗法, 把演算結果代入已知條件裡看是否滿足題目要求;二是逐查法, 不僅從開始的設、解題過程逐步進行推導, 還要看題目的抄寫、數位的使用是否正確;三是逆查法, 從演算的最後往前推算, 看看是否能回到題目原先的已知條件。 對於解答計算題類型的題目更簡單了:遮住答案, 重新計算一遍。
學習習慣的培養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Advertisiment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 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逐步形成的過程。 所以,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 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 循序漸進, 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 使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小到大, 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
1.習慣訓練持之以恆。
“習慣仿佛一根纜繩, 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 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智慧。 它把習慣比喻為一根繩索, 每次行為的重複, 就相當於又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 很顯然, 每天纏, 不斷纏, 纜繩會越來越粗, 終於有一天, 會粗到牢不可破。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 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 關鍵在頭三天, 決定在一個月。
2.杜絕“5+2=0”現象。
5天學校的教育成果和養成的習慣還來不及鞏固,就可能在週末的兩天中因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而消失殆盡。調查發現,存在“5+2=0”現象的孩子占相當比例,尤其在農村,這種現象更為普遍,這當中既有成績差的學生,也有成績好的學生,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杜絕這種現象,一要不斷的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尋求家長和社會的幫助。
3.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除了學習習慣外,還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他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創造了條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薩克雷)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進而“會學習”、“會求知”、“會探索”、“會思考”、“會辨別”,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糾正學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使學生各方面習慣都得到有效培養,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2.杜絕“5+2=0”現象。
5天學校的教育成果和養成的習慣還來不及鞏固,就可能在週末的兩天中因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而消失殆盡。調查發現,存在“5+2=0”現象的孩子占相當比例,尤其在農村,這種現象更為普遍,這當中既有成績差的學生,也有成績好的學生,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杜絕這種現象,一要不斷的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尋求家長和社會的幫助。
3.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除了學習習慣外,還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他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創造了條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薩克雷)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進而“會學習”、“會求知”、“會探索”、“會思考”、“會辨別”,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糾正學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使學生各方面習慣都得到有效培養,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