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假想還是說謊,家長要理性分析

“老師讓每個人都帶一把有卡通圖案的梳子到幼稚園呢, 女孩子都要梳頭發。 ”孩子說的有理有據, 當媽媽把梳子遞到老師手上, 看著神情詫異的老師, 媽媽才意識到:“她竟然在說謊!”遇到這種現象, 你會不會心急如焚, 生怕寶貝沾染上壞習氣, 難以糾正?

撒謊現象的成因

太想要了

孩子太想要一樣東西, 但卻又受到父母反對時, 他就會去想別的方法。 如果是老師要求, 那父母一定沒辦法反對;又或者是說別的小朋友都有, 他沒有就沒辦法玩, 那父母或許也會同意。 因此, 他會通過自己日常生活積累的經驗判斷父母更容易接受哪種方式,

Advertisiment
讓他的願望更容易實現。 他還不明白這就是撒謊。

與真實混淆

“我去遊樂場了, 玩了碰碰車還有電動火車……”有時媽媽在一邊等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時, 會聽到這樣的談話內容。 事實是媽媽並沒有帶他去遊樂場, 但孩子會將自己完全沉浸在想像中, 說得繪聲繪色。 4歲左右的孩子進入想像的高峰, 他們會樂此不疲地胡思亂想, 有時連自己都分不清楚是想像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害怕批評

“誰把花瓶打碎了?”孩子語氣堅決地快速回答:“是爸爸!”做錯事, 他會很內疚很擔心被批評。 如果看到媽媽已經是怒氣衝衝, 聽到高揚的語調他會很快速地做出這樣的反應。 他沒有想那麼多, 只是本能地想逃避。

Advertisiment

理性分析, 合理應對

合理、適當地滿足

回想一下, 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對孩子的一些要求總說“不”?是習慣性地拒絕孩子, 還是可以先坐下來聽聽他想要某件東西的理由?如果覺得不適合為孩子購買, 也可以耐心地聽聽他想要的理由, 不要直接、生冷地拒絕。 “讓爸爸媽媽想想看”也許會更有效果, 還可以鼓勵孩子勇於提出想法呢。

耐心聆聽, 順藤摸瓜

即便知道真相, 也許不拆穿也是一種智慧吧。 回到家裡, 媽媽可以更近一步和孩子討論有沒有去過遊樂場的事, 說著說著他會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去, 媽媽也可以明確提出:“上週末我們沒有去遊樂場, 媽媽原本計畫著這個週末去, 如果去過了就不去了呢。 ”當孩子知道不真實的話會引來不好的結果,

Advertisiment
他也會提醒自己下一次不再能這樣了。

原諒無心過失

如果孩子不是故意做錯的, 弄清楚過程後, 父母盡可能寬容一些, 這樣的寬容會鼓勵他下一次用逃避的方法說“不是自己做的”, 也可以讓他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失, 讓孩子明白錯事不要緊, 關鍵是要下次改正。 比如孩子把花瓶打碎了, 媽媽在責備他之前可以先關心孩子是不是傷到手了, 叮囑他下次小心點, 幾次之後, 他就不會想用撒謊來逃避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