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做事拖拉背後的原因

這五種故事當中, 必有一種說中你。

磨蹭、拖拉、不準時, 現在被統一稱為“拖延”, 甚至被命名為“拖延症”。 孩子一拖拉, 家長就著急, 不停嘮叨、督促, 甚至責駡, 認為孩子不對。

其實, 每個拖拉的孩子背後, 都有一個故事;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實在太不公平。

第1種故事:是大人的著急映襯出來的

女兒游完泳淋浴時, 媽媽不停地催她“快點洗”, 數落她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

事實上, 女孩是按照正常速度沖洗的;跟她一同進淋浴室的人, 也並沒有誰已經沖洗完畢。 只不過因為媽媽沒有游泳, 穿著長衣長褲,

Advertisiment
在密閉的淋浴室裡感覺很熱, 著急出去, 在心急如焚的情況下, 就覺得女兒沖洗的時間格外長。

一位爸爸喊兒子去跑步, 兒子於是去門口穿鞋。 他一下一下認真地系鞋帶。 按照6歲孩子的能力, 他算系得相當不錯, 而且速度也不慢。 但爸爸卻在門口等得不耐煩, 怪兒子拖拉。

爸爸希望的是:當他叫兒子時, 兒子要立刻放下手中的書並喊“到”;當他發出“穿鞋出發”的指令時, 兒子應小跑到門前“刷刷”踢掉拖鞋, 蹬上跑鞋, 迅速俐落地系鞋帶。 這哪裡是5歲的反應?簡直就是士兵的緊急集合。 爸爸拿成人的動作做參照, 孩子怎麼能達到要求?

第2種故事:有樣學樣

因為上幼稚園遲到的問題, 阿佳和媽媽不知道爆發過多少次戰爭。 媽媽總是責怪阿佳做事慢,

Advertisiment
沒有時間觀念。 事實上, 阿佳的慢正是從媽媽那兒學來的——跟朋友約會時, 阿佳媽媽很少準時到;明明說好10點鐘去公園, 最後出發的時間總會變成12點。

也許, 阿佳媽媽認為這類活動不重要, 不準時也無所謂。 可是, 對於孩子來說, 她又怎麼能辨別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也許在她心裡, 上幼稚園一點兒也不重要。 她從媽媽那兒唯一學到的就是:拖拉, 不準時。

第3種故事:心有餘而力不足

幼稚園佈置了一個創意展, 要求每位小朋友獨立完成一個創意作品, 家長不能幫忙。 貝貝媽為了出新, 建議貝貝用紙箱搭建一個機器人。 但貝貝是個女孩子, 對機器人之類的東西不那麼精通, 所以進展很慢, 直到最後一個晚上才勉強完成。

Advertisiment
對此, 媽媽極為不滿, 覺得她是因為貪玩而導致拖延。

父母不瞭解孩子, 或者對孩子期望過高, 就難免會用5歲的標準要求3歲的孩子, 用10歲的標準衡量6歲的孩子。 其實有時孩子表現出拖拉的行為, 是因為任務超過了自己的能力, 產生了畏難心理。

第4種故事:缺乏動機, 不願意做

媽媽叫萱萱幫忙丟垃圾, 已經叫了三次。 每次萱萱都說“來了”, 可說完後, 繼續搗騰桌子上的玩具, 半天也沒有要動身的意思。 媽媽急了, 一把把玩具搶過來, 扔得大老遠。 萱萱這才慢騰騰地站起來去丟垃圾。

為什麼父母的要求合理, 孩子也有能力, 但卻不願意、不想做?這涉及動機問題。 有的孩子會明確問“為什麼要我做?”有些孩子嘴上不問,

Advertisiment
但心裡同樣不滿。 他們不喜歡, 所以用拖拉來抗拒。 拖拉現象, 其實是孩子在用行動抗議。

發現這種現象時, 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有問題, 適時做出調整, 想辦法把“應該”“必須”的事情變得有趣, 讓孩子願意做, 樂意做。

第5種故事:“好吧”未必就真的好了

有一個7歲女孩, 因為挑食, 比較瘦弱, 腸胃消化也不好, 媽媽決定給她看中醫。 療程中要針灸。 性格內向的她, 出門前種種磨蹭, 若遇上媽媽因事取消一次, 則高興得直蹦。 但媽媽並沒有意識到這些, 還是堅持把10次針灸都紮完了。 哪知道, 最後因為針灸的原因, 小女孩竟然暈針了。

拖延行為中顯示的情緒不清晰、不激烈, 所以常常為家長所忽略。

當家長講完道理, 孩子懶洋洋地拉長聲說“好吧”時,

Advertisiment
家長不要以為真的好了, 一定要追問孩子:“你聽起來並不樂意, 能說說原因嗎?”如果家長不問, 裝沒聽見, 後面的結果, 十有八九是孩子不好好做。

當孩子反復用請求、用講條件、用嘟囔等形式表達不願意時, 家長就更要重視。

只有識別並處理好孩子的情緒, 家長才能夠與之進行更好的溝通, 真正解決拖延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