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入園後為何多焦慮?

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時期, 也恰恰是易受傷害的脆弱期, 尤其對於剛剛進入幼稚園的孩子, 幼稚園老師要注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
分離焦慮和社會性焦慮則是幼兒身上普遍存在的兩種現象, 這些消極的情緒表現極不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兒童與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顧他的人分離時, 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 “社會性焦慮”一般指個體在社會性☆禁☆交往中產生的恐懼退縮反應。 這兩種焦慮都是個體因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而使自尊心受損時所形成的-種緊張不安而又帶有恐懼的負性複合情緒。

Advertisiment

教育專家指出, “幼稚園的環境跟家庭環境是不相同的, 因引, 當一個小孩來到幼稚園的時候, 在他心理上就發生問題了。 ”確實, 孩子從一個原本熟悉的環境來到月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離開自己所依戀的親人, 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 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會產生一種陌生的懼怕的情感。 幼兒失去原來的舒適與滿意, 表現出苦惱的情緒和不安定的行為, 也就是“分離焦慮”。 這種現象在新入園幼兒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而當幼兒後來所面臨的環境、事件越來越熟悉, 分離的焦慮就越弱, 所以在中班後期和大班幼兒身上這種分離焦慮現象較少見。

那麼怎樣才能使幼兒不依戀原先的照顧者,

Advertisiment
減輕幼兒的焦慮呢?

1、用愛不定期打動幼兒, 改變他們不安的心理狀態。

愛是幼兒精神需要中最珍貴的部分, 心理研究表明, 愛能使幼兒獲得安全感、滿足感, 而剝奪了愛會嚴重影響幼兒身心發展。 幼兒入園的第一天所接觸的第一個人就是老師, 這第一十個人給幼兒留下的印象無疑是最深的。 在工作中, 教師的愛能使幼兒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從而能使幼兒儘快適應新環境, 消除分離所產生的不安心理。

老師對幼兒的愛要公正, 不能只偏愛那些聰明、漂亮或老實聽話的孩子, 對相貌、智力平平的幼兒也要付出同等的愛心, 不然這些幼兒就會感到自卑、膽怯。

2、創設平等、和諧的心理環境、消除焦慮。

Advertisiment

所謂平等和諧的環境, 是指在這樣的環境下, 幼兒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不受老師或同伴的馴:笑, 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表現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 新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認為, 心理症--源自於某些尚未解決的潛意識衝突出的焦慮, 主要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 心理症所表現的焦慮, 是孤立無助的幼兒採取有效安全的措施而造成的。

一方面老師要引導幼兒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關係, 比如請幼兒自帶玩具, 到幼稚園與夥伴共同分享。 現代社會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一切自我為中心, 自私心理很嚴重。 讓孩子懂得要愛護他人的玩具, 隨便損壞別人的玩具, 以後別人就不願意給你玩,

Advertisiment
也不願意和你在一起了。 這樣小朋友就會很珍惜他人的玩具, 同伴之間的矛盾減少了, 關係變融洽了。

另一方面讓幼兒學會互相幫助、感受合作互相的樂趣。 幼兒剛來園時還不會關心同伴, 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棚艮穿反還要譏笑他, 老師給幼兒聽別的孩子幫助別人的故事, 讓他們懂得去關心、幫助別人, 別人會很感謝你, 而你自己也會感到做好事而高興, 逐漸使幼兒之間形成彼此關心、幫助的友愛關係。

還有一點就是幫助幼兒學會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 如有的幼兒在活動中撞倒了對方或踩痛了對方連一句“對不起”都不說, 缺乏起碼的禮貌知識, 這樣怎麼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學會禮貌用語。

Advertisiment
有的幼兒較膽怯, 羞於交往, 害怕對方拒絕自己。 但其內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說笑、遊戲的。

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 除了要求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培養外, 同時也要求家長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