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公共場合哭鬧 教你4招搞定

行進的大眾運輸工具上、寧靜的餐廳或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中, 常常聽見有孩子大聲笑鬧、哭叫的聲音, 以及父母們“噓!不要吵”、“你再哭我就…”等等斥責的話語, 到底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父母們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要瞭解孩子階段性的需求

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陳彥琪表示, 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哭鬧, 想必是爸媽們都經歷過的夢魘、頭痛不已的情境!尤其是5歲前的孩子, 因語言能力還不夠成熟, 當以下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孩子自然會透過哭鬧或番的方式來告訴父母。

1.生理需求

Advertisiment

1歲左右的孩子因為年紀小, 生理上一不舒服就會放聲大哭, 此時父母們可以觀察孩子的生理狀況, 是不是沒有睡飽?是不是孩子餓了?還是尿布濕該換了?才會透過哭哭的方式來告訴父母──我不舒服。

2.心理需求

2歲左右是俗稱的“麻煩2歲”(troubletwo), 此時孩子慢慢有了自主意識, 開始會有想表達自己意見的心理狀態;而3歲左右又有俗稱的“可怕的3歲”(terriblethree), 此時孩子較為自我中心, 沒辦法理解為什麼別人想的和他不一樣, 例如當大家都在玩玩具, 孩子也想玩, 可能就會透過大聲哭、爭吵的方式表達需求。

3.社會需求

5歲前的孩子因為還沒入學, 並不清楚社會的規範及遊戲規則, 在家中可以獨享自己的玩具;但在公共場合(如親子館、公園),

Advertisiment
孩子卻必須要排隊等著玩遊樂設施, 並與其他人分享玩具, 這是孩子沒有學習到的。 若父母覺得理所當然, 一開始就要求且強迫孩子, 孩子會感到很委屈, 所以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不滿。

在吵鬧當下, 穩定孩子4Tips

秘訣1:先穩定雙方的情緒, 再溝通講道理

遇到孩子哭鬧的狀況時, 父母必須先覺察並穩定自己的情緒, 才有辦法試著去瞭解孩子的需求是什麼, 再穩定孩子的情緒。 以下2-4為穩定孩子情緒的方法。

秘訣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孩子哭鬧的原因點並不在事物的本身, 而是父母的態度或是孩子本身的需求能否被看見, 因此可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原本執著的事物, 轉用替代性的東西來代替, 例如孩子要離開親子館卻捨不得某樣玩具而想帶回家時,

Advertisiment
可用圖畫紙或貼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並安撫孩子, 告訴他下次可以再來。

秘訣3:讓孩子宣洩

當孩子已經哭到聲嘶力竭、喘不過氣時, 建議父母可找個安靜無人的角落, 陪伴孩子將情緒宣洩完, 再好好的安撫孩子。 此時也記得避免說一些:“你看吧, 這樣哭很累吧?”之類挑釁孩子的話語。

秘訣4:帶孩子離開現場

當孩子哭鬧的原因和現場的人事物有關, 可先將孩子帶離現場, 避免接觸後再引發哭鬧的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