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禮貌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背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 雖然我們近年來, 愈發強調要給孩子自由, 但是自由並非亂來、變得野蠻。
人是處於關係中的人。 要想得到自身的自由, 需要先學會尊重他人、與他人更好地共處。 所以, 別再說孩子還小, 基本的禮貌禮儀, 應該從娃娃抓起。 當然, 具體如何教, 是有方法的, 並非強逼孩子必須要怎樣怎樣, 如此只可能適得其反。
下文, 我們就來聊聊, 哪些基本的禮貌禮儀, 我們從小就該教會給孩子。
使用敬語讓孩子的談吐更優美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
Advertisiment
在孩子的言語禮儀的發展過程中, 父母經常會問我兩個問題:
孩子不愛叫人怎麼辦?
你好, 想資詢下, 我家孩子兩歲了, 出門在外不愛叫人, 讓他叫人時, 有點害羞, 不願叫, 只是笑。 是什麼原因?怎樣對待?
對於這種情形, 一般是孩子的個性使然, 不必強迫孩子改變。 家長首先要起好榜樣作用,
Advertisiment
這是個正常現象。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 做家長的必須正確引導孩子——首先, 在見面前, 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 以及“該說什麼”, 讓他們有心理準備, 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不要命令或強迫孩子“你要說 奶奶好 ”, 而是家長要當著孩子的面, 大聲地親口說“奶奶好”、“阿姨好”, 熱情地向陌生人或者朋友打招呼, 我們只要說出來就可以啦, 千萬不要強迫孩子。 “身教”比一遍一遍地說“你要說……”“你怎麼不問……好”的意義更重要。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這次表現得還不錯, 則要及時稱讚孩子所做的事, 比如, “你今天叫爺爺奶奶, 叫得很大聲很好。 ”甚至, 可以給孩子一點小獎勵。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說髒話怎麼辦?
羅老師我家孩子現在兩歲開始學罵人了怎麼辦?我家裡有老人平時說話罵人她就學會了。 她現在學東西特別快我該怎麼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 尤其是在語言建立的敏感期, 這確實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唯一的辦法孩子要說服老人, 儘量說話的時候注意用詞。 再遇到孩子說髒話的情況, 媽媽可以對孩子的話置之不理, 媽媽的訓斥反而是對孩子說髒話的行為是一個強化。
Advertisiment
不要隨意插嘴, 打斷別人說話非常不禮貌
“大人說話, 小孩不許插嘴。 ”是父母在與他人聊天時經常訓斥孩子的一句話, 但效果往往是, 不但孩子沒有學會等待, 反而更加急於表達, 打斷別人說話。 大多時候你會發現, 父母們每每講話就會被孩子打斷, 爸爸媽媽們只能忽略這些。
Advertisiment
重要的餐桌禮儀, 會讓孩子變成小紳士/小淑女
“食不言、寢不語”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這不僅是為了健康著想, 更是一種尊重他人和自己的禮儀。 應把重點放在基本原則上, 不要強迫孩子去接受一堆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 如果連大人自己都做不到吃飯時間不講話、不玩手機、不看電視的話, 那就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到, 這是不現實的。 在不影響孩子進餐的基礎上, 餐桌禮儀是可以有彈性的。
首先, 教孩子正確的坐姿, 不要歪著、側著坐。 給他一張舒適的兒童椅子、適合小手用的餐具。當孩子真正有了參與感時,他會努力學著像大人一樣吃飯的。其次,得讓孩子明白,飯桌不是玩耍的地方,而且,他不能影響別人吃飯。最後,教會孩子如何拒絕不喜歡的食物。較好的做法是:故意給他一種他不愛吃的東西,引導他正確說出:“不,謝謝。”讓他明白吵鬧是不禮貌的行為。孩子的專注力時間有限,許多孩子不喜歡長時間安靜地坐著,可以在孩子進餐完畢,但大人還沒有吃完的情況下允許孩子離席去玩點別的。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裡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等餐時,可以先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周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
公共場合不要撒潑吵鬧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美國幼稚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首先,外出前家長需要先告訴孩子,要去哪裡幹什麼,讓孩子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並說好規則,確定孩子已經聽明白,並詢問是否能遵守。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奔跑吵鬧,可問孩子:“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孩子不聽勸說,就冷靜帶他回家。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學會自我控制,否則不能再出門。
不過,孩子總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到了外面,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這時,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勸說無效,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重要的是,大人對此的態度要溫和並堅定,既不能氣急敗壞地以暴制暴,也不能無條件地妥協孩子的無理取鬧,這個度要掌握好。
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影響最大的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單純憑愛是無法教育和影響小孩的,父母的潛移默化形成了對孩子禮儀教育的根本。父母都鼓勵教育孩子學禮儀,其實,禮儀更應該從父母學起、做起。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
“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孩子應做或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一旦把孩子熟識的人或榜樣給他們看了,同時說明它們為什麼漂亮或醜惡,那種吸引或阻止他們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夠給予他們的說教都大的。”
怎樣理解這一長段的話呢?那就是父母的身體力行。再具體一點說可能就是關於禮儀的榜樣方面,爸爸對兒子的影響;媽媽對女兒的影響更加深遠。或者說孩子的禮儀教育始于母親,流傳于父親。
影響先從母親開始。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注重培養女性和家政。如今,日本整體素質在世界獲得認可,母親功不可沒。我認識的一位元長輩,在政府任職,勤勤懇懇從普通職員做到高官。儘管她沒有在生活上對孩子呵護備至,但她的女兒從小就目睹了母親的堅韌與勤奮。後來女兒隻身到國外留學,獨自打拼多年,成為某跨國公司高管。接受採訪時,她說:“我從母親那裡學會的堅韌和積極,伴我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對孩子影響至深的另一位是父親。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在父親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對和克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心理學家哈瑞曾說過:“親密而有愛心的父親,可以幫助年幼兒童建立一種自我認同與安全意識。”對女兒來說,父親是她對男人期望的模式;對兒子來說,父親是他的第一個模範。
繪本是禮儀學習的載體,形象並利於孩子接受
歌德曾說:“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其實一個孩子的禮儀行為不僅是他個人,更是孩子背後的父母乃至整個家族的一面鏡子。在孩子的禮儀、禮貌行為的養成路上,就看父母怎麼做了。
給他一張舒適的兒童椅子、適合小手用的餐具。當孩子真正有了參與感時,他會努力學著像大人一樣吃飯的。其次,得讓孩子明白,飯桌不是玩耍的地方,而且,他不能影響別人吃飯。最後,教會孩子如何拒絕不喜歡的食物。較好的做法是:故意給他一種他不愛吃的東西,引導他正確說出:“不,謝謝。”讓他明白吵鬧是不禮貌的行為。孩子的專注力時間有限,許多孩子不喜歡長時間安靜地坐著,可以在孩子進餐完畢,但大人還沒有吃完的情況下允許孩子離席去玩點別的。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裡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等餐時,可以先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周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
公共場合不要撒潑吵鬧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美國幼稚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首先,外出前家長需要先告訴孩子,要去哪裡幹什麼,讓孩子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並說好規則,確定孩子已經聽明白,並詢問是否能遵守。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奔跑吵鬧,可問孩子:“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孩子不聽勸說,就冷靜帶他回家。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學會自我控制,否則不能再出門。
不過,孩子總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到了外面,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這時,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勸說無效,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重要的是,大人對此的態度要溫和並堅定,既不能氣急敗壞地以暴制暴,也不能無條件地妥協孩子的無理取鬧,這個度要掌握好。
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影響最大的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單純憑愛是無法教育和影響小孩的,父母的潛移默化形成了對孩子禮儀教育的根本。父母都鼓勵教育孩子學禮儀,其實,禮儀更應該從父母學起、做起。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
“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孩子應做或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一旦把孩子熟識的人或榜樣給他們看了,同時說明它們為什麼漂亮或醜惡,那種吸引或阻止他們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夠給予他們的說教都大的。”
怎樣理解這一長段的話呢?那就是父母的身體力行。再具體一點說可能就是關於禮儀的榜樣方面,爸爸對兒子的影響;媽媽對女兒的影響更加深遠。或者說孩子的禮儀教育始于母親,流傳于父親。
影響先從母親開始。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注重培養女性和家政。如今,日本整體素質在世界獲得認可,母親功不可沒。我認識的一位元長輩,在政府任職,勤勤懇懇從普通職員做到高官。儘管她沒有在生活上對孩子呵護備至,但她的女兒從小就目睹了母親的堅韌與勤奮。後來女兒隻身到國外留學,獨自打拼多年,成為某跨國公司高管。接受採訪時,她說:“我從母親那裡學會的堅韌和積極,伴我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對孩子影響至深的另一位是父親。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在父親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對和克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心理學家哈瑞曾說過:“親密而有愛心的父親,可以幫助年幼兒童建立一種自我認同與安全意識。”對女兒來說,父親是她對男人期望的模式;對兒子來說,父親是他的第一個模範。
繪本是禮儀學習的載體,形象並利於孩子接受
歌德曾說:“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其實一個孩子的禮儀行為不僅是他個人,更是孩子背後的父母乃至整個家族的一面鏡子。在孩子的禮儀、禮貌行為的養成路上,就看父母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