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其實也需要“一個人”的空間

孩子也需要“一個人”的空間

毛毛, 5歲, 幼稚園中班, 飽滿的額頭, 烏黑的大眼睛, 一看就很機靈的樣子。 可最近媽媽卻有些擔心毛毛, 因為毛毛喜歡上了“孤獨”, 經常會一個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狀態中, 好幾次媽媽看到他獨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擺弄什麼, 於是很關切地去問他, 可毛毛卻說“沒有幹什麼啊”。

媽媽真是不明白, 平時那麼疼愛毛毛, 難道毛毛有什麼心事還不能告訴媽媽嗎?而且毛毛這麼小就要“獨處”了, 正常嗎, 不會是“孤獨症”吧?

正常的獨處

現在隨著“朋友式”家庭的出現, 大人從心底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Advertisiment
然而很多父母卻發現, 孩子仍然有他們自己的“小秘密”, 就像5歲的毛毛一樣, 大人再怎麼關愛他們, 他仍然保留了一塊“自留地”, 只供自己享受。 不管大人怎麼去套近乎, 他都會很策略地與大人保持一點距離。

這樣的“獨處”其實非常正常, 因為“獨處”決不是大人的專利, 小孩子也一樣需要享受“一個人”的時空。 而且, 從情感發展而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情感會越來越豐富, “孤獨感”就是孩子5歲左右表現比較突出的一種情感。

這與“孤獨症”(也稱為“自閉症”)是絕然不同的兩回事。 “孤獨症”是一種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 通常在3歲前發病, 主要有三點表現:

1、人際交往障礙:不願與人交往, 不能或者很難與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際關係;

Advertisiment

2、語言障礙:無語言或只有很少語言, 甚至只是鸚鵡學舌地仿說, 言語發展嚴重滯後;

3、情緒與行為異常:對物品有怪異的興趣和玩法(如長時間旋轉某物), 長時間重複某些動作, 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鬧), 對某些聲音、畫面、廣告很敏感, 不知道害怕和危險, 肢體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可能發育不平衡。

而且“孤獨症”常常伴隨著認知與學習上的障礙, 諸如:因為他們的世界多是由一個個的獨立小節所組成, 所以他們無法從生活經驗中學習事物的相關性, 或者說無法明白事物背後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關係, 不能明白生活經驗背後的意思;常常過於專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專注力一般比較差,

Advertisiment
很難跟隨訓練者進行訓練, 經常會自顧自地玩或者看周圍的東西;思考方式較簡單, 只能明白具體的概念, 較難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 亦較難綜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時間段內很難有組織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較難將已掌握的概念運用到不同的情況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