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 爸爸總是說“咱們是農民子弟, 若要想飛出枝頭當鳳凰, 你唯一的出路就是讀好書”。 雖然咱沒想過當鳳凰, 但卻對外面的城市有極大的向望。 在自己的努力之下, 終於如願以償的成了一名教師。
回想當年那個時候的教育, 再看看如今孩子們的學習, 真的區別很大。 如今, 在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明顯能發現學生的厭學心理, 這個話題我在一些教育雜誌上也見過, 想必是一個普遍存在而又迫在眉睫的問題。
本文通過我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事例和解決問題的淺顯的經驗, 談談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解決對策,
Advertisiment
在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 常發現有的學生下課精神煥發, 活蹦亂跳, 而一上課就無精打采, 懶懶散散, 情緒低落, 相信很多老師也有同樣的感受吧。 這其實是學生的厭學心理在作怪。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採取敷衍態度或排斥, 拒絕行為的一種消極現象, 是學生的學習需要得不到滿足或缺乏學習興趣時對學習喪失信心的一種心理反應。
厭學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 同時, 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具有危害性。 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們也必須盡可能全面考慮問題, 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學生的厭學心理。
Advertisiment
一, 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 過分溺愛, 放任自流
地處農村, 父母為生計而奔波, 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老人疼愛第三代, 加上覺悟比較低, 對“小皇帝”百依百順, 就造成了這些學生的依賴性強, 懶惰思想嚴重, 導致這些學生缺乏責任心與自製力, 上課自由散漫, 把在家中養成的壞習慣帶到學習上來。 久而久之, 學習自然跟不上, 越是跟不上, 越是不想學, 形成了惡性循環, 很難提高上去。
還有一部分家長給孩子宣傳“讀書無用論”, 這簡直是對學生思想的褻瀆和污染!我就曾遇到一位這樣的家長。 蔡某某同學整天下課生龍活虎,
Advertisiment
實在無奈, 請來家長, 那家長的一番言論讓我無所適從:“哎呀, 老師, 你想開一點, 像我, 小學畢業, 開了個廠, 照樣發財, 他念不上去, 你就隨他去吧!”當時如果有個地洞, 我一定鑽下去了……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思想中長大, 真是被毀了!!!
2, 要求過嚴, 態度粗暴
有些父母確實認為讀書很重要, 但由於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 他們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 認為“棍棒下出人才”, 我所教的班有個學生黃某, 行為習慣比較差, 對同學存在著暴力傾向, 對老師也不太尊重, 成績更是不用提了, 對學習有強烈的抗拒心理。
後來才瞭解到, 他稍微做錯一點事,
Advertisiment
我這樣對那個家長說:“拳打腳踢只會換來孩子的叛逆和憎恨, 他就會更加放縱自己的言行, 物極必反, 你這樣教育是與你的本意背道而馳的, 你必須立刻停止, 否則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家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但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會有所改變, 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學校裡多關心這個學生, 不能再讓他覺得自己很垃圾, 要幫他重新樹立信心,
Advertisiment
3, 父母感情不和, 缺少家庭溫暖
我們都知道, 溫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是孩子成長的保障。 如果一個孩子知道累了, 有父母的懷抱可以依靠, 受委屈了, 有父母為他擦拭眼淚, 考得不好, 父母會和他一起尋找原因, 幫助他, 鼓勵他……
孩子沒有了這些後顧之憂, 他當然能全心全意去學習。 相反地, 一個充滿“戰爭”氣氛的家庭, 只能給孩子帶來焦慮和不安。 孩子沒有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心理上有壓力, 就沒有心思學習, 就容易引起厭學情緒。
4, 家長的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是絕大部分家長畢生為之所奮鬥的, 他們把自己曾經的遺憾, 對未來的憧憬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小學課程家長能輔導,再加上學生獨立意識不強,容易接受家長管教,父母為孩子訂資料,請家教,節假日帶孩子學習這個,培訓那個,為使孩子成績達到家長的要求,往往採用物質刺激和體罰或變相體罰來孩子,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不僅是極短暫的,更是有傷學生身心健康的,這種刺激一旦消失,學生會回到毫無約束的狀態,開始不愛學習,產生厭學心理。
二、學校教育因素
1,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近年來,人們在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現片面性,一些學校把基礎教育的功能狹隘化,以“應試教育”代替了全面發展的教育。
人們已習慣於考試考什麼,老師教什麼,上課滿堂灌,強迫學生死記硬背,靠做大量練習來提高品質,課外加班加點來補缺補差,教師往往為搶時間,趕進度,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來可以健全的人格,個性受到嚴重的壓抑。
由於學生自控能力,學習自覺性等有限,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有的學生精神恍惚,產生學習焦慮症,重負下的孩子習慣于被動應付,主動性,積極性和競爭能力差,對學科厭倦。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當
有時,老師由於急躁的情緒或一時不冷靜說出一些過火的話,如:“你真是咱們班的害群之馬,我怎麼會遇到你這樣的學生?” “你真是無藥可救了,還是回家自學去吧!” “你永遠也學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
“對你講話就是對牛彈琴!”……這些定性的話,消極的斷言,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了努力改正缺點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與老師產生對立情緒,自我否定,最終引發厭學症。
三、學生本身的因素
1,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給學生增加許多阻力,不斷的挫折感降低了學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悶,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
就拿我自己作個例子:初一的時候物理考年級第一,學習勁頭十足,到了初三,物理試卷經常一片空白,想到深更半夜也下不了筆,太痛苦了,後來就對物理徹底厭煩了,討厭上物理課,看到物理試卷就開始焦慮,就是所謂的厭學症。
2,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很多學生將學習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師交給的任務,缺乏內在動力和興趣,不願學習。
小學生厭學心理的矯正:
1. 老師和家長要默契配合,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幫助學生制定符合他的學習策略,鼓勵孩子要盡自己最大努力,相信自己。比如,教師家訪時,不要總是“告狀”,家訪時,“報喜”有時比“報憂”更管用,萬不可兩面夾攻學生,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和家長都對他絕望了,更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比讀書考試更重要。
2,減輕學業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上有輕鬆感,成功感。
[3]每當克服了種種困難獲得了某種知識時,人的心理上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就會產生繼續探求的動力。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對學情充分瞭解,並且堅持表揚為主的原則。
以我自己的課堂作為一個例子,一般來說,我喊學生回答問題的順序是:中等生—學困生—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為什麼是這樣的順序呢?
上課伊始,我都會先複習一下上節課所學內容,由於是複習,叫優等生是浪費時間,但如果一開始就叫學困生,那麼他會因為緊張或真的忘記了而什麼都說不出來,所以我先選中等生回答,相當於是對學困生的一個提醒,喚起他們的回憶,然後再叫他們回答問題。
這時候他們回答問題就簡單多了,我還能趁機多給他們一些表揚。上新課後,都是先讓優生發揮,一來給其他人做個榜樣,二來也不能忽略優生,他們的學習動機也需要不斷強化,然後再叫中等生,學困生,這樣循序漸進,大家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學到了東西,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學生就會有學習的勁頭。
3,豐富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同學生的天賦表現在不同方面,有的學困生畫畫很好,足球踢得好等等,如果把他們硬逼在學習上,反而會漸漸泯滅其他的優點,最後這個孩子就真的一點夢想都沒有了。所以可以豐富課外活動,讓他們施展自己的特長,讓他們得到同學佩服的目光,讓他們能夠代表班集體爭光,孩子的心靈變得光明了,那麼內心陰暗的想法就少了,能減少他的厭學心理。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愛,需要各方面的呵護。孩子的心靈是美好的,同時又是脆弱的,我們都要用心去澆灌。
對未來的憧憬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小學課程家長能輔導,再加上學生獨立意識不強,容易接受家長管教,父母為孩子訂資料,請家教,節假日帶孩子學習這個,培訓那個,為使孩子成績達到家長的要求,往往採用物質刺激和體罰或變相體罰來孩子,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不僅是極短暫的,更是有傷學生身心健康的,這種刺激一旦消失,學生會回到毫無約束的狀態,開始不愛學習,產生厭學心理。二、學校教育因素
1,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近年來,人們在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現片面性,一些學校把基礎教育的功能狹隘化,以“應試教育”代替了全面發展的教育。
人們已習慣於考試考什麼,老師教什麼,上課滿堂灌,強迫學生死記硬背,靠做大量練習來提高品質,課外加班加點來補缺補差,教師往往為搶時間,趕進度,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來可以健全的人格,個性受到嚴重的壓抑。
由於學生自控能力,學習自覺性等有限,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有的學生精神恍惚,產生學習焦慮症,重負下的孩子習慣于被動應付,主動性,積極性和競爭能力差,對學科厭倦。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當
有時,老師由於急躁的情緒或一時不冷靜說出一些過火的話,如:“你真是咱們班的害群之馬,我怎麼會遇到你這樣的學生?” “你真是無藥可救了,還是回家自學去吧!” “你永遠也學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
“對你講話就是對牛彈琴!”……這些定性的話,消極的斷言,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了努力改正缺點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與老師產生對立情緒,自我否定,最終引發厭學症。
三、學生本身的因素
1,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給學生增加許多阻力,不斷的挫折感降低了學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悶,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
就拿我自己作個例子:初一的時候物理考年級第一,學習勁頭十足,到了初三,物理試卷經常一片空白,想到深更半夜也下不了筆,太痛苦了,後來就對物理徹底厭煩了,討厭上物理課,看到物理試卷就開始焦慮,就是所謂的厭學症。
2,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很多學生將學習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師交給的任務,缺乏內在動力和興趣,不願學習。
小學生厭學心理的矯正:
1. 老師和家長要默契配合,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幫助學生制定符合他的學習策略,鼓勵孩子要盡自己最大努力,相信自己。比如,教師家訪時,不要總是“告狀”,家訪時,“報喜”有時比“報憂”更管用,萬不可兩面夾攻學生,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和家長都對他絕望了,更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比讀書考試更重要。
2,減輕學業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上有輕鬆感,成功感。
[3]每當克服了種種困難獲得了某種知識時,人的心理上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就會產生繼續探求的動力。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對學情充分瞭解,並且堅持表揚為主的原則。
以我自己的課堂作為一個例子,一般來說,我喊學生回答問題的順序是:中等生—學困生—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為什麼是這樣的順序呢?
上課伊始,我都會先複習一下上節課所學內容,由於是複習,叫優等生是浪費時間,但如果一開始就叫學困生,那麼他會因為緊張或真的忘記了而什麼都說不出來,所以我先選中等生回答,相當於是對學困生的一個提醒,喚起他們的回憶,然後再叫他們回答問題。
這時候他們回答問題就簡單多了,我還能趁機多給他們一些表揚。上新課後,都是先讓優生發揮,一來給其他人做個榜樣,二來也不能忽略優生,他們的學習動機也需要不斷強化,然後再叫中等生,學困生,這樣循序漸進,大家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學到了東西,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學生就會有學習的勁頭。
3,豐富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同學生的天賦表現在不同方面,有的學困生畫畫很好,足球踢得好等等,如果把他們硬逼在學習上,反而會漸漸泯滅其他的優點,最後這個孩子就真的一點夢想都沒有了。所以可以豐富課外活動,讓他們施展自己的特長,讓他們得到同學佩服的目光,讓他們能夠代表班集體爭光,孩子的心靈變得光明了,那麼內心陰暗的想法就少了,能減少他的厭學心理。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愛,需要各方面的呵護。孩子的心靈是美好的,同時又是脆弱的,我們都要用心去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