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會選擇暑期讓孩子參加夏令營,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 同時, 不可忽視的是, 它對家長也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驗。 以我們多次組織夏令營的經驗來看, 並不是把孩子交給夏令營組織機構就萬事大吉了, 只有做好充分準備和掌握一些技巧的家庭,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下的建議希望能給所有參加各種類型的夏令營的家庭一些幫助。
出發前對於即將出發的孩子來說, 他的心裡會充滿期待和渴望, 同時一定還會有一些不安、害怕甚至抗拒。 而父母們除了對組織機構的期望之外,
Advertisiment
1. 不要把夏令營的活動作為條件許諾給孩子
很多父母把能讓孩子參加夏令營作為一種獎勵或者懲罰的工具, 這會讓孩子參與活動的“動機不純”。 同樣, 也不建議父母許諾孩子完成活動後能有獎勵, 或者完成得不好會有懲罰。 要讓孩子知道, 這是父母為他提供的成長機會。 成長中摻雜過多的條件顯然不是好事。
2. 配合、幫助、引導孩子(而不是代勞)完成行李準備工作
一般的夏令營組織機構都會給到“出營通知”, 上面會列舉很多注意事項, 對於8歲以下的孩子, 父母可以和他一起閱讀這些注意事項, 然後以孩子為主來收拾行李,
Advertisiment
3. 不用過度強調營地的好處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參加活動, 內心會充滿不安和稍許害怕, 建議父母不用過度渲染營地的好處, 因為孩子的想像力會讓他們陷入自己構想的環境中, 如果落差很大, 會導致他不能很好地融入活動, 也會讓他對父母的信任度降低。
4. 適度表達對孩子的思念
孩子和父母分開, 雙方肯定都有思念。 建議父母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對自己的思念就不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 當然也不能過度強調分開後自己的失落。 我認為, 孩子思念家人是非常正常的事, 想家和孩子在營地裡過得是否開心沒有直接的關係,
Advertisiment
5. 與組織方詳細溝通孩子的情況
很多夏令營組織機構都有專門的顧問, 出發前, 最好與老師或顧問溝通關於孩子參與活動的所有能想到的情況。 在報好名到出發前這期間, 有什麼需要補充或者發生了什麼臨時狀況等, 都要及時和顧問們或者老師們聯繫。
活動中相比孩子出發之前和回家之後, 這段時間我們把他交給了老師和機構, 會相對輕鬆一些。 但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關注組織方的各種即時報導
如今的交流溝通非常便捷, 目前一般的組織機構在活動進行中都會有博客、微博、微信等設置, 並且隨時會更新, 爸媽可以隨時關注孩子參加的項目。
Advertisiment
2. 積攢思念
父母肯定思念孩子, 但希望父母們把這樣的思念積攢起來, 在心中為孩子加油。 特別是參與長程夏令營的孩子, 與父母分別時間較長, 很多時候, 父母對孩子的想念遠遠超過他們對我們的思念, 讓我們把思念變成力量。
3. 把自己的提問記錄下來
相信在活動中, 父母會有非常多的問題。 雖然能通過網路看到孩子們的情況, 但肯定渴望知道更多, 由於在活動進行中老師們的關注都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活動連接一般也比較緊張, 老師們要集中全力觀察、引導孩子, 所以如果不是緊急的事, 建議把提問記錄下來, 活動結束後再請老師一一解答。 如果實在有要馬上解決的事情, 也請言簡意賅地跟老師溝通。
Advertisiment
在孩子活動結束前後, 我們也要調適好自己的心態。 這樣不僅能避免一些誤會的發生, 更重要的是能把活動的效果延長。
1. 讓孩子成為“講述者”
為了滿足父母的好奇心, 組織方一般會即時把活動內容的圖片配以相關文字發給家長, 但往往孩子們並不知道他們的行動被隨時報告著, 所以當他們回到家中時, 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種是滔滔不絕從白天講到晚上;一種是什麼都不告訴你。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 請保持各種驚訝, 千萬不要擺出“我什麼都知道”的樣子, 特別是當孩子的描述和你從網路上獲取的資訊不一致的時候, 請把你的答案先暫時保留在心裡。 這個時候,他是主角。如果是第二種情況,請不要著急或強迫他一定要說些什麼。這類孩子往往還沉浸在活動中,根據我們的經驗,這種孩子屬於“細水長流型”。此時,如果我們忍不住先說了自己看到了什麼那就徹底封住他的嘴巴了。當然,你可以根據線索引導一下,比如:“我記得那天出發看見輪胎了,你們都用來幹什麼了?”這樣的提問仍然把孩子放在中心,自己的位置在低處,而不是壓迫性的。
2. 不要輕易下“結論”
父母的資訊來源主要是圖片,父母一般都會把圖片放大,細細地觀察圖片裡面自己的那個寶貝,從頭到腳,從表情到動作(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做)。但是,照片拍攝的是一個瞬間,你看到的是一個現象,而沒有機會瞭解原因。比如你看見孩子沒有笑容,可能那個瞬間他在思考嚴肅的問題;比如你看見孩子單獨站在一邊,可能是領隊老師要求他作為旁觀者在觀察同組隊員的行為並給出建議;比如你看見他沒有戴帽子背水壺,可能是在室內剛被領隊要求完成了喝水任務;比如你看見他沒有幫旁邊同學的忙,可能那是一個要求獨立完成的任務……所以,對我們看到的現象,不要輕易下結論,特別是自己感覺不好的方面,千萬不要馬上跟孩子“對質”。他也許會懶得給我們解釋,又或者不能解釋得很充分;也不要讓孩子感覺他沒有秘密可言,完全被暴露在聚光燈下。讓孩子覺得隨時生活在父母的監控之下,這種感受會打破孩子和我們之間的信任圈,要避免做“直升機父母”。
3. 不要立即給出“意見”和“建議”
孩子們最怕遇到“掃興”的人,也最不可能在“興頭”上接受別人的意見,況且此人還沒有在現場。我們在活動中通過各種管道獲得的資訊,在孩子回家後,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馬上給孩子提供意見和建議。但一個離家獨立生活好多天的孩子,要麼是得意洋洋地回家,要麼是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地回家。得意洋洋的孩子會驕傲、會誇大自己的能力,他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此時我們鼓掌。稍感遺憾的孩子回家會把一些原因歸於他人,這樣做也是為了讓父母為自己驕傲。這兩種心理都需要被保護,此時要甄別的不是他們是否撒謊,而是他們的內心需要。所以“建議”可以稍後給出,那時他們會處於一個相對客觀的心理狀態,立即給建議反而會讓孩子和你越來越遠。
4. 讓孩子帶著你回憶,但不是立刻
當然,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獲取的圖片還是有作用的,就是能幫助孩子和你一起回憶這幾天的生活,這幾天的經歷,這幾天的朋友。一般的組織機構還會在稍後的時間給到整理好的畫冊和ppt等。找一個時間,你和孩子一起翻動這些圖片,一起講述這些故事、這些經歷。你可以讓孩子流覽大家的留言、鼓勵和讚賞。來自外界的認可也是一種強大的武器。
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如果以上4條選一條最重要的,那就是第2條。把自己放下,把自己已經有了的判斷放下,讓我們“一無所知”地面對這個全身充滿故事的孩子!
這個時候,他是主角。如果是第二種情況,請不要著急或強迫他一定要說些什麼。這類孩子往往還沉浸在活動中,根據我們的經驗,這種孩子屬於“細水長流型”。此時,如果我們忍不住先說了自己看到了什麼那就徹底封住他的嘴巴了。當然,你可以根據線索引導一下,比如:“我記得那天出發看見輪胎了,你們都用來幹什麼了?”這樣的提問仍然把孩子放在中心,自己的位置在低處,而不是壓迫性的。2. 不要輕易下“結論”
父母的資訊來源主要是圖片,父母一般都會把圖片放大,細細地觀察圖片裡面自己的那個寶貝,從頭到腳,從表情到動作(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做)。但是,照片拍攝的是一個瞬間,你看到的是一個現象,而沒有機會瞭解原因。比如你看見孩子沒有笑容,可能那個瞬間他在思考嚴肅的問題;比如你看見孩子單獨站在一邊,可能是領隊老師要求他作為旁觀者在觀察同組隊員的行為並給出建議;比如你看見他沒有戴帽子背水壺,可能是在室內剛被領隊要求完成了喝水任務;比如你看見他沒有幫旁邊同學的忙,可能那是一個要求獨立完成的任務……所以,對我們看到的現象,不要輕易下結論,特別是自己感覺不好的方面,千萬不要馬上跟孩子“對質”。他也許會懶得給我們解釋,又或者不能解釋得很充分;也不要讓孩子感覺他沒有秘密可言,完全被暴露在聚光燈下。讓孩子覺得隨時生活在父母的監控之下,這種感受會打破孩子和我們之間的信任圈,要避免做“直升機父母”。
3. 不要立即給出“意見”和“建議”
孩子們最怕遇到“掃興”的人,也最不可能在“興頭”上接受別人的意見,況且此人還沒有在現場。我們在活動中通過各種管道獲得的資訊,在孩子回家後,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馬上給孩子提供意見和建議。但一個離家獨立生活好多天的孩子,要麼是得意洋洋地回家,要麼是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地回家。得意洋洋的孩子會驕傲、會誇大自己的能力,他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此時我們鼓掌。稍感遺憾的孩子回家會把一些原因歸於他人,這樣做也是為了讓父母為自己驕傲。這兩種心理都需要被保護,此時要甄別的不是他們是否撒謊,而是他們的內心需要。所以“建議”可以稍後給出,那時他們會處於一個相對客觀的心理狀態,立即給建議反而會讓孩子和你越來越遠。
4. 讓孩子帶著你回憶,但不是立刻
當然,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獲取的圖片還是有作用的,就是能幫助孩子和你一起回憶這幾天的生活,這幾天的經歷,這幾天的朋友。一般的組織機構還會在稍後的時間給到整理好的畫冊和ppt等。找一個時間,你和孩子一起翻動這些圖片,一起講述這些故事、這些經歷。你可以讓孩子流覽大家的留言、鼓勵和讚賞。來自外界的認可也是一種強大的武器。
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如果以上4條選一條最重要的,那就是第2條。把自己放下,把自己已經有了的判斷放下,讓我們“一無所知”地面對這個全身充滿故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