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所有的寶寶都有一個共同愛好:吃手。
超聲顯示, 嬰兒出生前就已經開始吃手了。 出生後, 嬰兒則會逐漸由無意吃手發展到有意吃手, 甚至從吃手變成咬手。
寶寶吃手, 有哪些壞處?
不少家長會不厭其煩地阻止寶寶吃手。
的確, 寶寶吃手發展到咬手會有一些可能的弊端:
衛生問題:如果手不乾淨, 細菌會進入口腔。
生理問題:有些吃手很嚴重的孩子可能導致手指頭破皮、變形, 或者影響牙齒發育。
社會問題:比較大的孩子還在繼續吃手, 可能會不容易被社會接納, 不利於孩子的社會發展。
寶寶吃手,
Advertisiment
然而, 從心理發育的角度講, 寶寶吃手還有一些好處:
1. 嬰兒可能更聰明
嬰兒大腦的發育需要很多感覺刺激資訊輸入, 所以經常被撫摸、有父母陪著說話的嬰兒可能會更聰明。 而吃手是嬰兒可以自己完成的感覺刺激。
越小的嬰兒越是依賴口腔來獲取感覺刺激, 所以給他們啥都喜歡先啃一啃。
2. 鍛煉感覺運動系統
寶寶能主動把手指頭準確地放到嘴裡, 其實是依靠了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協調配合, 對初生嬰兒來說這是值得開心的進步。
3. 實現自我安撫
孩子吃手, 能在得不到媽媽乳☆禁☆頭的安撫時作為「自己能夠控制」的替代。 嬰兒能夠自己找到滿足的方式, 也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4. 原始的情緒應對方式
Advertisiment
就像成人也可能用抖腿、摳手指、手裡捏東西等方式來應對焦慮情緒一樣, 幼兒更加依賴簡單、重複的身體觸感運動, 嬰兒期的吃手, 就自然演變為主要的情緒應對機制。
寶寶吃手, 該隨他去嗎?
假如寶寶只是偶爾吃手, 並沒有造成身體傷害或者造成他不被接納, 家長並沒有必要特意制止。
要知道, 制止本身, 就會對「吃手」的行為造成強化。
然而, 不管孩子多大年齡, 如果吃手給寶寶的成長帶來的弊端比較顯著, 比如因為吃手不被別的小朋友或幼稚園老師接納, 或者把手指都咬蛻皮等等, 家長就要想辦法讓寶寶做些改變了。
注意, 並不是簡單地因為吃手本身「不好」, 而是由於吃手給寶寶帶來上述的一些壞處, 會傷害寶寶、有礙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Advertisiment
隨著年齡增長, 孩子會慢慢發展出更好的情緒應對機制, 吃手也會自然變少。
但家長可能常看到孩子在臨睡前或者比較累的時候會更容易吃手, 因為此時孩子的意志力狀態相對較低,
Advertisiment
由於吃手有自我安撫的效果, 所以兩歲以上的孩子吃手, 更多是習慣性地使用這種熟悉的方式來應對情緒壓力。
吃手可以作為兩歲以上幼兒情緒狀態的指示劑。 當發現孩子吃手突然變嚴重時, 家長需要考慮有沒有什麼事情增加了孩子情緒壓力。
過度吃手, 也有辦法
讓寶寶停止吃手, 方法其實因人而異, 往往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想辦法。 不斷嘗試出總結出來的方法最有效。
這裡, 先提供幾個例子供參考:
1.對於衛生問題, 可以通過幫寶寶洗手來規避細菌入口的風險;
2.用不傷手、不傷牙的安撫奶嘴代替;
3.跟孩子商量個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讓他隨意吃手, 其餘時間和場合則必須忍住;
Advertisiment
4.商量一個提醒孩子不吃手的暗語;
5.睡覺前給孩子肘關節套一個舒服又有彈性的護肘, 讓孩子彎起胳膊(吃手)的時候稍微需要費點勁;睡著後手臂放鬆伸直, 手指就自動彈開了。
寶寶吃手, 更該關注情緒問題
特別要銘記於心的是:吃手是滿足寶寶需求的一種方式。
如果忽視吃手行為的動因, 不幫助寶寶獲得其它滿足需求的替代方式, 而只是單純制止吃手本身, 無異於拿走一個人的拐杖、卻不幫助其恢復其行走能力。
特別是寶寶的情緒壓力, 這才是最需要干預和説明的。
有些家長採用嚴厲制止、甚至塗辣椒水等方式, 實際上反而在增加孩子的情緒壓力, 使得孩子更加需要靠吃手來應對。 即使孩子因此不吃手了, 也往往會發展出更有危害的應對方式。
所以,阻止寶寶繼續吃手的策略,是與孩子一起,一步步優化其情緒應對機制,用孩子能接受的、更先進的方法來替換掉老的方法。
兩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具有基礎的語言溝通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家長在干預的過程中,要多尊重孩子,激發孩子面對這個問題的主動性,跟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責任編輯:丁若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所以,阻止寶寶繼續吃手的策略,是與孩子一起,一步步優化其情緒應對機制,用孩子能接受的、更先進的方法來替換掉老的方法。
兩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具有基礎的語言溝通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家長在干預的過程中,要多尊重孩子,激發孩子面對這個問題的主動性,跟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責任編輯:丁若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